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技能人才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罗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推进,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本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参与区委人才办组织的新罗区"125"产业(即1个龙头产业——机械制造,2个支柱产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5个潜力产业——煤炭、电力、纺织、医药化工、矿冶)所属245家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在系统分析本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探讨全区性技能人才培养办法和措施,以解决新罗区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一、新罗区"125"产业所属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据调查统计,新罗区"125"产业所属245家企业职工总数12 402人,现有技能人才4 582人,占职工总数36.9%。
  职工在学历方面:初中及以下6 282人,占50.6%,中专4 707人,占37.9%,大专961人,占7.7%,大学以上252人,占2.0%。
  职工在技能等级方面:初级工2 475人,占19.9%,中级工1 355人,占10.9%,高级工393人,占3.1%,技师217人,占1.7%,高级技师142人,占1.1%。
  职工在来源身份方面:学校毕业生1 995人,占16%,产业工人2 617人,占21.1%,城镇劳动2 018人,占16.3%,农村劳动力5 253人,占42.3%,其他519人,占4.2%。
  通过调查分析,新罗区"125"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短缺尤为严重
  新罗区作为龙岩市的中心城市,又是以机械制造业为龙头产业,但技能人才仅占职工人数36.9%,与发达国家50%相比,差距甚大。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仅占6%,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二)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技能人才队伍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的比例为4:6:1。但新罗区"125"产业技能人才比例现仅为3.3:1.8:1,显然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严重失衡。
  (三)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一方面是新罗区区域优势发挥不明显,城市知名度不高,人才吸引力不强,引进难。另一方面是本区技能人才外流厦门、泉州、福州和广州等发达城市较多,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二、新罗区"125"产业所属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
  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把学历和职称作为人才评定标准,轻技能的问题依然突出。很大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认为读技校没有前途,不愿报考或不让报考技校,出现了许多学生宁可放弃学业,也不愿读技校、不想当工人的现象。
  (二)企业重利益轻培训。由于新罗区80%以上都是中小微型企业,大多数处于生存发展期间,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中的多数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对人才的规划、培养观念淡薄,存在重使用而轻培养、盼人才而不吸引人才的现象。
  (三)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差。新罗区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机构虽然近几年不断增多,但普遍存在教学实训场地少、设施设备简陋落后、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不相适应、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在培训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操作的现象,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市场适应性不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
  (四)缺乏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目前新罗区企业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机制,一些企业没有全员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鼓励技能劳动者钻研业务、提高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没有实行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影响了技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造成技能人才流失量大。
  (五)职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一方面,用工单位、职业介绍机构、劳动者等社会各层面普遍存在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意识不强,对从事技术岗位的职工没有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监察力度不够,用工检查不严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等,也影响了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
  三、加强新罗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随着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的作用日益凸现,为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和多层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措施,为本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按照"学用结合、按需培训"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产业引导、行业推进、企业和职业院校自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技能培养体系,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l.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培养和引进紧缺技能人才。一是引导职业培训机构根据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训模式,实现培训重心高移。从单纯培训初级技能人才向培训中、高级技能人才拓展,加快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紧缺技能人才。二是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成果手段,鼓励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三是广泛建立人才劳务协作关系,继续推行在市外、省外设立劳务协作单位的做法,主动走出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各类技能人才。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技能人才培养良性互动。认真总结本区近年来校企合作运行工作经验,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推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一是加强与区内职业学校和高等职院合作,通过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培训的方式,开展适合我区产业特点的技能培训,打造技能教育新品牌;二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实现学生从模拟演示性训练向生产实践练习转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三是探索建立师资互派制度,即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任专业技能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技能培训质量。
  3.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常态化。立足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人才培训,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因此,要按照不同的产业,成立不同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根据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培养规划、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采取"一帮一"互动式培训,促进关键岗位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强化提高技能人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大师传授绝技、绝招、组织技术攻关等方式,加快对相关高新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承;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大比武活动,营造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促进岗位成才。工会、妇联、共青团、行业协会等群团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举办全区性或行业性的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技术和切磋技艺的机会,努力提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水平。
  (二)建立多层次管理制度,规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增强技能人才技术等级意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要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规定各岗位的素质要求,作为招聘人才的依据。人社部门要加强企业用工的劳动监察力度。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证书管理、就业服务等各环节要强化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在国家法律政策指导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实施的评价和认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工作体制。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就业的金字招牌。
  2.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实现技能人才价值回归。实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制度,通过颁布工资指导价位,引导用人单位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水平。按照"岗位、技能、业绩"三要素,鼓励企业建立以岗定薪,凭业绩和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薪酬机制,将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所在岗位、所持的技术等级证书相挂钩,使技能人才获得与其劳动能力、业绩贡献相符的报酬。并切实履行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义务,稳定和发展技能人才队伍。
  3.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改进技能人才评价办法,打破学历、资历、资格等条件限制,逐步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首席技师和工种带头人评选活动,增强技能人才的价值感和荣誉感。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子重奖,对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给予政府津贴,特别是在推荐市、区管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评选时,给予适当倾斜。制定技能人才引进政策,切实帮助引进的技能人才解决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使新引进的技能人才愿意留在新罗干事创业。
  (三)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推进技能人才资源纵深开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涉及许多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广泛协调。
  1.健全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形成技能人才开发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建立由组织、人社、农业、发展改革、经贸、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组成的协调小组,负责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协调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我区技能人才资源现状、需求,解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统一的技能人才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把握技能人才队伍情况。
  2.完善投入和监督机制,确保培训经费落到实处。完善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面负担的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落实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政策,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会等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依法监督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保障职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3.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青少年走技能成才道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从青少年培养教育抓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媒,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政府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措施,宣传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标兵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改变只走普通教育一条道路的传统观念,立志学技能,走技能成才的道路。
网站目录投稿: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