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落细落小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 萍 ժ Ҫ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学生关注度不高、学习方式单一、课堂渗透不够,德育实效性较差等问题。那么如何增强思想文化宣传过程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根据调查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增强教书育人意识;2、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影响力;3、注重德育实效,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关键词德育 德育实效性 教书育人创新德育形式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迈入新时代,风起扬帆正当时;青年潮头立,接力奋斗中国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传递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心,凝聚起万千学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当前,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和党政机关的号召,立足课堂教学,学习和落实十九大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有梦想、有担当、有追求、有本领的有志青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措施及成效 我校在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活动中,围绕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落实三个方面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分类指导,加强学习。我校在师生和党员当中开展十九大精神常态化学习活动,认真抓好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学生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认真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师深刻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教育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二)深入开展校园宣传活动,把握导向。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室外电子播放屏、校园广播等多种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广、灵活生动的优势,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网上网下互动、线上线下交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处置,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氛围。同时,校政教处组织全校所有班级开展了以"走进十九大"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让十九大精神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三)落实十九大精神,注重结合。我校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贯彻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师生奉送温暖的人文关怀。 1、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我校领导在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上不设障碍,一路绿灯,积极办理孩子入学手续,并给他们发放营养早餐。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强国必先强教,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校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人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定期开展高效课堂评优活动,鼓励教师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打造高效课堂。因而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的年青教师脱颖而出。同时我校在学生中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多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在活动中,一件件高质量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幻想画在教师惊喜的目光中熠熠生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3、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九大精神的精髓所在。我校落实人本思想,实实在在地为师生做好事、办实事。首先表现在关心教师的健康,我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如发现问题及时对老师提出保健和治疗的建议;对于因病住院的教师,由工会和校委会组织人员去医院看望,送去温暖和关怀。另外,扶贫必先扶智,不让贫穷和残疾成为孩子成长前进的绊脚石。校委会领导带领班主任对贫困和智障残弱的学生逐一进行家访,送去物资,送去关心、温暖和激励。平时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关爱这些特殊孩子,对他们关心爱护,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让他们在学校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总之,我校围绕学习宣传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活动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广大师生已经融入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浪潮之中,并力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活动正处于发育起步阶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关注度不高: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教师对十九大的关注度高达95%,并且有100%的教师都认为"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受启迪和鼓舞";而学生的关注度40%,甚至有12%的学生根本不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教师关注度高于学生,这反映出一方面,初中学生视野狭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另一方面还反映出,我校对教职员工特别是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得力,落实到位,而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课堂渗透还是稍显不足,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政治意识淡薄。 (二)学习方式单一,在学校中,学生受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教育是通过大标语、宣传栏、教室板报和课堂的一点渗透获取的。因此获取的知识和教育也是零散的、肤浅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教师课堂灌输的仅占29.4%,而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有:知识竞赛 ;举办各种形式的宣讲会、报告会,组织和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宣讲和解读 ;通过"互联网+学习"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观看系列政论专题片,如《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等,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去体验感悟。 (三)德育实效性较差。 1、课堂渗透不够。据调查,学生了解十九大精神的途径: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高达69.6%,而通过课堂得到学习教育的仅占32%(初三学生居多);课堂教学体现渗透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光辉思想教育的情况:有所体现的占53%(初三学生居多),偶尔体现的占37%,没有体现的占10%。可见,初三学生因为中考政治要求落实十九大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时政到热点分析还会特别关注。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就没有考试压力,课堂教学中还有一大部分教师没有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鲜活的课程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体现不足。据调查,教师认为教学中渗透和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堂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的占68%;认为"理论学习高深、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占65%;认为"与课堂内容无关,没法体现"的占52%。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受"重智育轻德育"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始终是围绕考试指挥棒组织教学的;二是教师本身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领悟不够深刻,没有找准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切入点。 2、对学生影响深度不够。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收获来看:3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只学到一些皮毛,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精神的占56.9%,而真正了解并且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的占28.2%,更多仅限于理论本身的了解,并没有深入影响我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说,我们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体验感悟到它本身存在的温度和光芒,更谈不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思想引领他们前进的方向,照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路。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增强教书育人意识。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树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育人结合的新的教学思想。 中学的《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教材,就是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开设的,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品德认识水平等。那么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当下最富有时代性的政治,是现实版的马克思主义,理应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凸显出来。我们点赞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富足家国,惠及世界;点赞民生改善,民富民乐,顺治和静;点赞社会进步,成效显著,成果喜人,这些都将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是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那么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承担其大国责任的风范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外语课是传授语言文字的课,但"文以载道",通过学习,借助于课文内容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思想观念、典型人物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政治 思想、品德修养和美德教育。那么十九大报告中的精彩语录、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经历都可以成为生动的德育素材。 开设地理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革命胸怀。那么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和改革开放来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变化,都将是很好的德育素材。 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都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也可以借助于中华文明和我们祖先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创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结合十九大精神"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激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立志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和为集体争荣誉的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结合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让学生认识强健体魄的重要性,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影响力。 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过去单调呆板的灌输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 1、首先必须做好教材使用,教案编写、教师培训等工作,同时要注重实效,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手段,讲透彻、讲生动,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展现真理的力量。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利用标语、报栏、文化墙、德育宣传橱窗、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职能。并能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德育的需要,定期更换宣传橱窗的内容,体现德育的时政性。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如举办各种形式的国旗下演讲、知识竞赛、宣讲会、报告会,组织和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宣讲和解读 ;创新"互联网+学习"新模式,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观看系列政论专题片,如《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等,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获得教育。 (三)注重德育实效,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实施过程中,德育政治化、运动化倾向严重,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用政治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假大空的政治理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正处在健康人格和品德修养正在形成的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所以课堂渗透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需要教师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领悟,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与生命成长教育。 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和学生头脑,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方式开发校本教材。好的教材应该是图文并茂,插图和文字紧密结合,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讲透彻、讲生动,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展现真理的力量,以便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结合十九大精神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生命成长教育。比如,利用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气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精彩语录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以"砥砺前行的中国"、"新时代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等为素材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等等。总之,让我们的德育工作和颜悦色地、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学生的心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铺垫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