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回家吃饭,女儿说,老师要求他们买一本教辅用书——《小学教材全解》。我问她:为什么呢,难道四年级的课文还有看不懂的地方?再说了,就是看不懂,还有老师呢。女儿回答:老师说考试的内容全在这本辅导材料上。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其实,对这样的辅导材料,我很熟悉。这些年,我先后为几家出版社做过几十本这样的教辅用书,什么《教材三级讲解》、《教材讲义》、《名校课堂》、《同步练习王》等等,版式微殊,内容基本一样。这些教辅用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资料详尽,应有尽有,就像我给一家出版社做的广告:一书在手,无需他求。 在中小学,学生自己购买,学校集体订购,教辅市场一度火爆。这两年,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教辅市场已经渐走下坡路了。但学生依赖教辅资料的习性基本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消失殆尽。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你会发现学生们在抽屉里噼里啪啦地翻阅着那些所谓的"葵花宝典",寻找标准答案。当然,再好的资料也有知识点覆盖不到的地方,比如说,有一个字不认识,教辅上没有,鲜见有学生还会去翻检字典。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很少有学生使用百科全书似的教辅用书后继续去思考,去进行别的阅读,以至于这些资料成了应付教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制胜法宝。那天学习完《逍遥游》,布置学生回家完成课后练习二: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交上来的作业都是教辅用书的答案,哪里还需要批阅。 说实在的,扭转这种局面十分艰难。这学期,我们本想不再订阅这种资料了,但管理者受教条的思想观念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无视普通教师的良苦用心,一意孤行,最后还是每个学科人手一本。真是荒唐! 身在一线,我充分感受到我们的学生为教辅所累。这两年我是金盆洗手,不再给教育公司或出版社做这类东西了。这不是良心发现,一方面因为编写这些资料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回报,但耗费更多的是自己的经历和时间。另一方面我渐渐明白,一味依靠教辅资料,依靠大量做练习是很难有效提高学生成绩的,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其实,学好语文,不外两途:一曰阅读,二曰写作。五年前,我写有《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这几年,我并没有在这两方面找到一条切实管用的方法,更不用说什么成绩了,但我还是坚持在做。这中间难度很大,差不多是对现有教学程式和方法的一种颠覆,就像这教辅资料,不是还有无数的教师无法抛舍这根拐杖吗? 当然,探索是需要勇气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它不像现今的教育现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套路。按照这种"套路"去做,也许没有大的起色,但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之下,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至多不过扼杀孩子们终生阅读的兴趣而已。 眼前更大的困难是,要改变家长和学生既定的思维模式。让家长给孩子买一本教辅资料,他们毫无怨言。但要是给孩子买一本小说、传记、地理、艺术史之类的课外读物,那可就难说了。同样地,一些从事教育的老师,对孩子们的阅读也是极度忽视甚至否定的,不是有孩子在晚自习看《读者》无端被班主任没收,还加以训斥的吗? 不去广泛阅读,完全依赖教辅是学不好语文的,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就有那么多人不愿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