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暧昧的心理游戏言语下的潜台词


  我们平常的交流,表面上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有意无意在玩着暧昧的心理游戏,说着言语下的潜台词,这是怎么回事?
  《生活在禅中》的作者净香·贝克为我们描述的一段话,是一个年轻女孩讲的话。她和一个男孩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还算顺利,若是有人问,她会承认自己很喜欢他。现在那个男孩刚拨了电话过来,我们来听听她对那男孩说的话,更要听听她自己心里想的话:
  •"我真高兴你打电话来,你好像挺开心的!"(你根本就应该早点来电话的。)
  •"哦,你请了某某人吃午餐。是啊,她真是一个妩媚的人,我知道你和她在一起一定很开心。"(我杀了你!)
  •"你觉得我不太爱讲话?嗯,多谢你的意见。"(你对我有多少了解?怎敢给我下结论!)
  •"你考试考得很好?好啊,我真为你高兴!"(你每次就在唠叨自己的事情,你对我的生活到底有没有一点儿兴趣?)
  •"你想明天晚上和我一道出去吃晚餐?很好啊!真高兴能再见到你!"(总算约我出去了!为什么要等到最后一分钟才问呢?)
  这是两个人之间一个十分普通的对话,双方似乎是在传达信息,其实却是在矫饰。这两个人很可能都挺喜欢对方的,不过,女孩对自己和那男孩都有一个接一个的概念。双方交谈的全都是些概念性的东西,仿佛黑夜里交错而过的两艘船只一样,没有真实的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是不是非常多见?我们不敢坦露自己的感情和需求,不敢呈现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相反,不是沉默以对便是拐弯抹角,甚至说出跟自己感受完全相左的话语。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交流沟通,但每一句话似乎都包含着许多双重的、隐藏的信息,也就是说表面上一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有意无意地隐藏本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游戏"。无论是你、我还是他,无论是职场、官场、国际关系还是日常生活,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玩,跟父母玩、跟朋友玩、跟伴侣玩、跟客户玩、跟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玩,跟自己玩……为什么我们一直在玩这些游戏自己却毫无觉察?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要采取这种方式?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感觉经常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需求经常被否定,于是发展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学会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在心理游戏中,沟通过程总是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双方都会感受到挫败、沮丧、愤怒等情绪。
  以下是心理游戏的一些基本特点,供大家在自我检视中参考:
  1、重复性:游戏是一再重复的。
  "为什么这种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注意了,如果某些类似的情景、事件、感觉总是一再发生,而且让你觉得愤怒、不平、受伤,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在玩某个"心理游戏"。实际情况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心理游戏一玩再玩,人物和场景会变,但游戏的本质不变。因此,若当你与某人相处时一再重复发生同一情况,你不妨检视一下,是否存在"心理游戏"。
  2、漠视的存在:游戏是不在成人自我觉察之内的。
  玩游戏的人一再重复地玩同样的游戏,却丝毫没有觉察。他们会觉得事情就是这样的,当沟通变得令人不舒服的时候,通常转而指责对方"不可理喻"——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而丝毫不知道是自己设计了(或选择参与)这样的过程和结局,不妨回顾彼此的交流过程,看看是否存在"漠视"。所谓"漠视",就是无视自己和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视沟通过程出现的真正问题。
  3、参与游戏的人之间会有隐藏沟通。
  表面上看,双方的对话都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真正需要表达的信息在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所玩游戏相配的人。例如当一方寻求帮助,而另一方提供帮助时,他们都以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可是从结果来看,他们隐藏的动机却是完全不同的,从他们所传递的"隐藏讯息"可以看出他们真正的意图:帮助者想得到的是提供帮助却不被人所接受,而求助者想得到的是拒绝别人的帮助。
  4、游戏结束时,双方会经历负面的感觉。
  通常完成一段交流时,双方感觉心情不愉快,会有一种很搓火的感觉,甚至忍不住想责怪对方。而且,你会觉得这样的交流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感觉双方的交流沟通其实是无效的。
网站目录投稿:怜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