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村文化总会有人觉得都是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其实不然,民俗文化作为民间百姓的智慧体现,它充分地展示老百姓对世间万物的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民间百姓同样有高贵的品格和聪明的智慧,只是因为生存环境而不得不将毕生的经历都用在农事上从而对事物的表达显得更加口语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直白的俗语就没有内涵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就是古代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它不仅在民间有着不小的影响,就是庙堂之上的饱学之士也大多深信不疑。 民间俗语不仅对农事生产高度总结,还对世间百态有着深刻的认识,就连生孩子也同样有着独特的经验总结。俗语"七活八不活"便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七月的早产儿容易养活而八月的早产儿则刚好相反。不过现代专家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因为人的发育过程是从胚胎开始随着时间进行发育的,从精卵结合后到初具人形大致需要2个月左右,随后就是各项器官的发育和各种功能的健全。大约7个月左右肺部发育开始具备呼吸功能,这决定着胎儿是否能够存活的根本。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7个月的不一定能够存活大多都是因为肺部发育还不健全,相比之下,七个月后的新生儿各项脏器大多都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现在看来明显大于七个月的新生儿更容易存活。 而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主要还是民间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罢了。这个七月无论是按照现在的算法还是民间的算法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前者算下来是28周,民间的则是30周左右,很明显这段时间的新生儿生命力是没有32-34周后的新生儿生命力顽强,这也意味着后者出生后的生命力更加顽强。由于出生所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能否正常呼吸,而不到34周的新生儿往往需要糖皮质激素对胎肺进行促进作用,相反超过34周的则不需这一措施,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二者的区别。 我们在理解古人这句"七活八不活"的俗语时,则需要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民间俗语大多是老百姓通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而七月的新生儿外形弱小,由于没有皮下脂肪全身血红泛紫,乍看之下就很难存活,然而实际上七月存活下来的也不在少数。而八月的婴儿看似足月的相差无几,乍看之下应该不会有意外了,事实上相比之下,他又比足月的新生儿存活率低很多了。 所以古人这句话的理解应当是"七月的新生儿看上去带不活,事实上还是一些能够带活的,而八月的早产儿看似很容易带活的却往往有部分带不活的",而如今在医院中即便是孕妇有些小的意外无法足月分娩的时候,医生往往也会视情况而尽量拖到八月后,也就是能够拖到八月的绝不会在七月,这也充分的说明的越接近足月对新生儿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