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小时候,最开心的日子除了生日就莫过于过年了。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起年夜饭,小孩子还能拿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压岁钱。最令人满意的还是可以把"该死"的寒假作业置于一边。 过年将至,我早就没了写作业的心思,只想快点让过年的这一天到临,好放开手痛痛快快地玩两天。而且母亲也无话可说,过年了,也应该放松一下了!对于压岁钱,母亲还是非常明智的。她会帮我把钱存入银行,并把产生的利息全部给我。每年的春晚同样也是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里人坐在一起,嗑瓜子,吃水果,喝茶水,聊闲天,其乐融融。 我们这辈的新年如此多姿多彩,我们父母的新年是否也同样多姿多彩呢?我怀着好奇心,化身小记者前去采访母亲。 "我们的新年嘛……"母亲陷入了回忆,"我们那时候过年前一星期就开始准备了,那时候条件不好,所以过年的零食都是由自己准备。你外婆总会做一些像冻米糖、面筋、油角之类的美食。让我们大饱口福。"母亲说着,似乎还在回忆那些美食的味道。 "还有呢,还有呢?"我接着问,"还有什么?""还有就是除尘了,也就是大扫除。把旧一年的尘埃全部扫去,干干净净的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母亲接着说," 到了过年,其他的事都与现在差不多,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汽车。交通不便,去拜年时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我惊讶了,那时的生活竟是如此不便!"正因为这样,所以那时候一天只能摆一户人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天拜好几户人家。"母亲结束了回忆,似乎还在感叹如今科技的日新月异。 那老一辈又是怎么过年的呢?我又怀着新的疑惑前去采访外婆。 "那时候哇,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质都凭票供应。大到自行车,小到火柴盒,都是有票才能买的。为了过好年,咱家平时总会攒一些猪肉票,过年时就派上了用场。过年是政府也会多发一些肉票,还有像鱼票、鸡票、酒、烟等一些副食票。丰富了餐桌上的年夜饭。"外婆滔滔不绝地讲着,"而且还有许多规矩要遵守,比如年三十不扫地,大年初一不倒垃圾,初五之前不拿的针线……"哎,对于这种规矩,外婆最热衷了。 三代人,也许对年的回忆各不相同,但对年的热爱并不会改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变得越发的淡,但一家人在过年时的团团圆圆却是必不可少的。在外打工的人不远千里,也要买上一张回家的票。国家发展,人们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科技日新月异,但传统文化,还会一直在人们的心里。 过年,总有一股暖流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