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1月以来,在4+7、集采扩围、第二批集采的轮番轰炸下,医药行业"战火纷飞"。有制药企业对带量采购做出总结"看似销量增长猛如虎,其实算算利润两毛五"。 2020年已接近过半,从4月国家医保局流出的文件不难预见,第三轮带量采购将如期而至。有分析师认为,第三轮带量采购或将始于7月。彼时距第二批集中采购才过半年,愈发频繁的集采或在昭示着一件事:带量采购的"战火"非但不会停息,反而愈烧愈烈。 从以往的纳入规律判断,通过一致性评价较多的药品仍将是集采的重点对象。目前,至少有70余种药品拥有三家或三家以上过评企业,抛开此前的两批品种,盐酸二甲双胍片、替格瑞洛片、卡托普利片、阿哌沙班片等药物大概率入围此次集采目录。 另一方面,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正式拉开帷幕。5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要求已上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均需开展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作为一套组合拳,预计注射剂带量采购或于不久的将来在全国铺开。 行业内剧变接踵而至,医药人究竟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跳还是不跳? 在疫情和带量采购的双重打击下,部分品种的利润大幅收缩,导致部分医药人减薪或失业。2019年9月,北京嘉林药业阿托伐他汀钙产品"阿乐"在集采扩围中落标,随即解散销售团队。也有制药企业的销售部门在疫情下迅速"变革",由直营模式变更为服务外包的招商模式,这意味着直营代表转变为"小包",底薪和五险一金一去无返。 动荡的环境引发频繁的工作变动,但频繁的跳槽常被视为忠诚度不高。因此,对于跳槽,应该从两个维度判断,一是工作收入,二是工作乐趣。 如果收入尚可,乐趣也足,则完全没有跳槽的必要。况且频繁的跳槽对升职并无裨益,因为目前企业普遍倾向于内部提拔。年轻人还是应平心静气,不要遇到一点困难便仓促跳槽。如果确实有更佳机会,一般代表层级2年一跳,经理级别3-4年挪动一次,大区级别的跳动更应谨慎。 (二)外企抑或内企 外企与内企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存在较大差异。 外企的特点在于组织体系健全、培训机制完善、晋升路径明晰。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于新人极其友善,健全的组织机制让员工各司其职,然而缺点亦十分明显,循规蹈矩的工作缺乏变化,有限且重复的分内之事导致收入增幅有限。 而内企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从工作内容到费用均凸显高度的灵活性,收入也因人而异,尤其适合有一定经验、想法较多的员工。 很多人都向往外企,但从目前的动荡形势来看,外企不一定是"良木",内资也不一定是"朽木",因此无需过分拘泥于内企和外企的抉择。赛道拥挤的管线更值得选择,像目前研发管线火爆的PD-1,PARP抑制剂等领域便是极好的就业选择,未来随着新研发产品的上市,势必引发巨量的人才需求。 2019年11月,百奥泰阿达木单抗上市,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组建销售团队。随着我国创新药的推陈出新,擅长肿瘤药领域推广的代表或将是"香馍馍"。 (三)医疗器械 药品行业"血雨腥风",不少医药人将目光投向了医疗器械领域。从政策的角度分析,医疗器械变动的确较小,但妄下医疗器械比医药赚钱容易的结论未必过于草率。 一是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较小。据中康CMH数据,2019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17392亿元,与之相比,医药器械市场仅355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这意味着从需求的角度,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医疗器械大许多。 二是大型医疗器械进院流程较长。大型医疗器械除了省标或市标,每个医院还有"医院标",需要代表一家一家医院地磨。 三是中小型医疗器械与药品市场同样竞争激烈。拥有注射器、采血管、B超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有一百余家,同质化的产品导致企业唯有动市场营销的念头,在所难免的价格战大幅压薄了企业的利润。 (四)互联网医疗 从2012年被资本狂风推到高空,到2016年被狠狠砸落地面,再到2020年碰上疫情的发展契机,互联网医疗可谓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疯狂。在数轮的风口下,一批医药人涌入互联网医疗。 然而,迷失的盈利模式始终是互联网医疗的痛点。叫好不叫座用于这个板块再贴切不过,超高的"流量"和超糟糕的"现金流"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对于此类新兴领域,建议三思而行,谋定而动。 (五)兼职 在医药行业,兼职的种类繁多。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接品种,然而目前接品种难度较大,一是优质品种具有稀缺属性,二是品种的点数不断下滑,三是品种的目标医院最好和目前负责的医院重合,否则分身乏术。因此,接品种可谓可遇而不可求。 当然,兼职虽好,但收入的核心还是主职,切不可本末倒置。 目前,医药行业正处于新一轮的改革转型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面对剧变,最好的办法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持续积累经验,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