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谁把婆家当成伞


  [结婚后,小夫妻有了自己的家庭,心里还都会时常惦记着父母,这当然无可厚非,可往往是因为夫妻双方都"只"记挂自己的父母,却疏忽了公公婆婆或是岳父岳母,久而久之,容易引起矛盾和争吵,这时候,如何处理比较好呢?有哪些心理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呢?请刘伟老师来给我们分析分析,支支招吧……]
  知觉心理
  玉芬和老公荣发吵架,夫妻冷战,已经一个礼拜了,昨天,荣发提出要离婚,她觉得很委屈。夫妻吵架的原因,是玉芬不同意荣发把公公婆婆接来住几天。玉芬和荣发结婚三年,一年前,玉芬刚生了女儿,两个人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贷款买了房,荣发最近也升职了,收入增加一倍。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顺畅。最近,荣发跟玉芬商量,想接他父母来住几天,看看孙女,分享他们的喜悦,被玉芬拒绝了。
  玉芬觉得,这房子她父母也出钱了,应该先让自己的父母来住,最好是能让他们来帮自己带小孩,看着放心。公公婆婆又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是不想和他们培养感情,另外也和他们处不来。她的内心其实很不希望荣发总想着他父母的,因为,既然结婚了,荣发应该全心全意对自己和女儿好才对。至于他的父母嘛,更应该在钱和物质上为他们小夫妻出力,保证他们过得够好,谁叫荣发是他们儿子呢?
  想到这里,她脑子里就浮现出荣发愤怒的脸,他指责自己太自私,什么都想着自己娘家。因为他跟她商量,用他这月的奖金给公婆办个海南旅游,让他们开心一下。玉芬死活不答应,她早就计划好,用这笔钱给父母买新空调了。荣发这样讲她,她感觉非常受伤。她这样做还不是为了荣发好,让她父母觉得这个女婿靠的住,自己还不是往他脸上贴金?
  娘家的"好"女儿,婆家的"恶"媳妇
  玉芬和荣发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常常重复再重复的演现出来。结婚前,女儿跟父母的关系很好,很亲近,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分开了,更想着能对父母好些。于是,不仅自己,还要求伴侣也无私的体贴父母,处处为父母着想。有这样的女儿,娘家人自然是乐在心里,感叹女儿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另一边,婆家,却高兴不起来,面对这样的媳妇,说也不好,怪也不好,毕竟儿子选了她,只期望她能跟儿子顺顺利利的过日子,自己怎么付出都可以,能忍就忍。有了这样的女儿-媳妇,娘家开心,婆家苦恼,时间久了,女婿-儿子就不满了。或者更糟糕的是,儿子也想象媳妇一样,只想对自己家人好,疏远岳父岳母。这样夫妻间容易产生积怨,最终有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深层心理分析
  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心理学原因,这从侧面反映出儿女和父母不成熟的依恋关系--还没有脱离"心理断乳期"。
  孩子被父母生下来,在父母陪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上的断乳,约在1岁左右;另一个就是"心理断乳期"。生理上的断乳是母亲停止给小孩母乳喂养,改用饭食。小孩在不断反抗中渐渐接受饭食,这是小孩适应人类环境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接下来,从12岁开始,孩子体验到更多的自主性,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一直到18岁完成。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很多人能通过结交很多朋友,扩展社会兴趣转移对父母的依恋。如果转移失败,就无法克服心理断乳期。对这样的人来说,脱离父母就意味着独立,而这种独立会给他带来无依无靠的感受,所以,会潜意识里处处保持和父母的联结。哪怕是自己成家,也成天往父母家跑,时时想着父母,做很多事情讨好父母,不仅要求自己这样,还会要求伴侣也像自己一样对待父母,长此以往,夫妻间的积怨和矛盾就此产生。
  另外一个深层的心理现象,是孩子在道德感上对父母的焦虑。结了婚的儿女,除了自己的父母外,又多了一对"父母"。本能的,会很排斥自己接近或者亲近他们。因为这样做,会增加自己的罪恶感,内疚感,似乎背叛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几十年的父母,内心十分的焦虑。而缓解这种焦虑的方式,会表现在更加对父母好,讨好父母,不给他们添麻烦,达到心理上的补偿。相对的,是对婆家的人极力排斥,甚至对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比如: 孩子给自己父母带,他父母带不放心;买房子给自己的父母住,或者把自己父母接过来住;反正什么事都先紧着自己的父母。而一旦需要什么钱不够了和什么困难了,就会支使男人说:"去找你妈要!""去找你爸爸想办法"。她们对婆家的感觉,就像一把伞,晴天的时候就扔在角落,唯有下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这种不把婆家"放在心上"的做法,在潜意识里克服了对娘家的"内疚"感,但同时也给自己的婚姻关系埋下了不和谐的种子。
  丢掉婆家那张"伞"
  把婆家当伞的心理,一方面体现了心理断乳期的焦虑,一方面也反映了自己处理情感关系的不成熟性。常把婆家或岳父母家当成伞的女儿-媳妇,儿子-女婿,经营幸福婚姻的能力将受到很大考验。日本心理学家国分康孝认为,结婚是人与人的结合,不是家与家的结合,更不是人与家的结合。所谓人与人的结合,是两个独立负责的个体相互结合。他强调,心理断乳,同父母分离,这绝不是提倡对父母冷淡,忘恩负义,而是提倡心理上独立自主。对父母怀着敬爱之心的同时能独立自主,这是婚姻幸福的条件。
  而婚前没有克服好心理断乳期的夫妻,应该意识到这个危机,学习在婚姻关系里进行自我的第二次"成长",学习独立,为自己负责任,和伴侣建立稳定的夫妻联盟关系,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体恤父母,对他们好,而不是讨好。
  做到这点,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理断乳"有所观察,并转移焦虑。比如,不要把自己婚姻里的大小不满意统统告诉父母,学习适当的和他们保持心理距离。逐步减少回娘家的次数,和打电话的频率。同时,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和社会兴趣,有事多和朋友商量,学习独立。坚持自己为自己做些决定,来提高为自己负责任的自主意识。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社团,参与社团活动,体验被他人认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渐渐克服对父母依赖的心理。
  其次,在对娘家和婆家的感觉上,避免主观的对两种关系的认知。对女儿来说,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跟父母建立了血缘关系。和父母的亲密感觉是自然天成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发自内心,不求回报。而女儿和婆家的"父母"并无血脉相承,对他们建立不起像父母一样的情感是很正常的,不应自责。想着让婆家人把自己当女儿对待更不现实。这样的认知,只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理想的跟婆家的关系,应该把他们当作朋友,慢慢跟他们建立起朋友一样的"友谊关系",建构新型的婆家关系,多换位思考,多替对方着想。比如,用内省法,在内心里问自己,从婆家那里得到了什么,向婆家回报了什么,给婆家添了什么麻烦,按照认识婆家人的时间分阶段的回顾,这样,感恩和愧疚感 便涌上心头,从而在行为和认知上改变对婆家关系的不成熟方式。
  搭建夫妻间的美丽"保护伞"
  丢掉了婆家那张伞后,婚姻关系还没有脱离危机,就像爱芬和荣发一样,还应该在夫妻之间搭建一把美丽的"保护伞"--即,建立夫妻联盟关系。所谓夫妻联盟,是指两个独立的个体,脱离各自父母的家庭,组成两个人的核心家庭,强调夫妻利益统一,彼此顾及到对方,面对外人和困难时,保持一致,让夫妻关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的夫妻总是向着娘家或父母说话,夫妻同盟被破坏,婚姻关系必然受损。
  建立这个美丽联盟的过程并不容易:
  1, 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夫妻在一起做共同的事情,可以手拉手散步,可以依偎在一起看电视,或者在厨房创造一顿美餐。这样做的结果,即增加了夫妻间情感上的彼此依恋感,又渐渐转移了对父母的依恋。
  2, 学习一些沟通技巧,适当的和伴侣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不满,担心,委屈等等。学习尊重对方和对方的意见,在家庭事务上,能做到相互商量。面对困难的时候,相互鼓励,支持,克服困境,在这过程中体验彼此合作的胜任感,达到信任自己,信任伴侣的目的。
  3, 面对其他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同胞关系或朋友关系的冲突时,首先要以夫妻关系为重。要随时向对方传达一种信息,"我在这里,会陪伴你,支持你",这样,能让伴侣感受到安全感,维持了爱情的长久。但这并不代表结婚后,只爱伴侣不管父母了;要知道,夫妻间的爱建立在对彼此负责,给对方承诺的基础上,夫妻不能因为过于强调对父母的道德感而丧失对对方的承诺。
  4, 此外,在夫妻保持整体一致的基础上,还应在夫妻间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和私人界限。这样,避免因为夫妻关系过紧,产生情感的无趣和压抑感。比如,允许对方有个人的朋友圈,兴趣爱好等等。
  作者 刘伟
  知觉心理特邀咨询师
网站目录投稿: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