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索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问题意识;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標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问题意识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原来"解决问题"这一目标改为"问题解决",既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营造学习环境,学生敢于提问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3、给足时间、空间获取成果体验。教师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都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乐于提问
  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2、创设生活式问题情景。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3、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4、创设操作式问题情景。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亲自感知事物,主动愉快地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一个难点是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想一想面积、周长有变化了吗?对于这种重难点知识,只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度量、计算、比较、思考,才会发现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框架面积变小了,周长没变化,这种通过动手实践得来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5、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常常是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就象环环紧扣的链条。学生学习数学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经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四、教给多种方法,学生善于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数学问题。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根据课题提问。让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到课题说出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即:什么是负数?负数和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负数怎样表示?……等等,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类似迁移中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3、在知识的易混处提问。就是对易混、易错、相近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出学生深层次的探究。如在学完"圆"后,质疑:"圆的体积和侧面积计算有不同?"从而从意义、计算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加以比较,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在课本的结论处提问。对课本中已有的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向思考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如学习"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
  5、在知识的应用上提问。如有一根长12.56分米的铁丝,围成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最大是多少?让学生寻找为什么围成圆形时面积最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人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
  [3] 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
网站目录投稿: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