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学校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奖牌,"省科研百强校""省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市示范性学校""市无烟学校""县(市、区)文明单位""县(市、区)校本研修先进学校"等奖牌,有些奖牌没地方可挂,就拍成照片在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笔者以为,那些对学校发展无益的奖牌,还是少发为好。 首先,有些评奖已经扭曲了价值观。奖牌应是荣誉和先进的象征。学校在某些方面有可以复制的经验,有关部门通过评奖和颁发奖牌的形式,助推学校挖掘、梳理并共享经验,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一些奖项的评选不是为了提升学校内涵,而是为了捞私利。有些部门利用公权力,把中小学校当作"唐僧肉",在利益的驱使下,"批发""售卖"奖牌,还竞相效仿,"你追我赶",致使各类评比变成了奖牌"大促销"。这些奖牌虽然漂亮,但与学校教学并无关联,还容易误导家长——奖牌多就是好学校。 其次,有些评奖助长了造假歪风。要评奖就要考核,考核就少不了材料。为此,学校除了印制精美文本,还要制作多彩视频,这样的考核偏差,助长了造假材料、说假话之风。 譬如,某校为了评上市校本培训先进学校,享有颁发教师培训学分自主权,要求全校教师停课"做研训材料",事前还"自查自纠",对不合规定的,要求"补课"到合格为止。又如,某校为了迎接省小班化教学先进学校考评,事先在班级学生名册和桌位上"技术处理",让学生清空课桌和书包里的教辅资料,还强化"培训",把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如何回答的方法告诉学生;检查当天,还组织"不在册"的学生看电影。这种带学生一起造假的做法,会使学生学会造假和说假话,同时也剥夺了"被清场"学生的受教育权。 这样的奖牌发得越多,对家长的欺骗性越大,对师生的伤害也越大。 为此,各级政府要作出规定:凡是涉及中小学校的各类评比活动,必须进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笼子",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出示评比清单,严格控制并减少评奖,少干扰和干预学校,还学校一片"蓝天",让教师安安心心教书,让学生安安静静读书。 教育行政部门要带头减少各种评比活动,并加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能不评奖的尽量不评,能不发奖牌的尽量不发。对不能省略的评比活动,要加强整合,不要求学校专门准备,尽量把各类评比融化在日常检查和调研之中,并淡化对台账资料的考核要求,多进课堂听课,多找师生座谈、聊天,多看校容校貌和师生精神状态,注重考核动态性和过程性,让评比走向综合化和常态化。 校长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要被虚化的奖牌冲昏头脑,少一些盲目和跟风,多一些理性和判断,切忌为了学校"形象"和自己"政绩",为了奖牌"多多益善",怂恿师生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