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阳,炙烤着大地。盛夏的天空,抬眼望去是大片大片的蔚蓝,不掺杂其它的成分。有的时候,生长在小小的县城里未必不是一种纯真的幸福,褪却大都市繁华的底色,一切人事都如老僧坐定般淡然而又透露着生活原有的本色。不去肆意遮盖什么,扭曲什么,不管是小人物或是大英雄。我之所以为我,皆因真实。 晴空下,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都赶着匆忙的脚步,避免与火舌般的阳光有过多的亲密接触。快速穿过街道,我们走进了对面的小巷子里。刚进去,就看到一堆人正围着什么,似乎热闹的很。走近人群,发现原来大家都在买玉米,四五个人几乎将小贩团团围住,那是个约莫六十多岁的老者,面目慈祥,正拿着一根特古老的秤称着买家拣好的玉米。称完后,女买家似乎并未急着付钱,她提着玉米到旁边小摊上的电子秤上放了下,而后提回来,硬说老人的秤不准,少给了一元钱。轮到一位中年男买家的时候,他一边看着老人称玉米,一边絮叨着说,这个老人家看起来就是老实样,应该不会缺斤短两的,我也不去对秤了。付钱的时候,本来总共是十七块,男买家说,就十六块钱算了吧。老人解释到,这个玉米是自家种的,市场上的这种玉米一般都卖到了六七块钱,他这里只卖两块多,已经是低价了,没法少了。那个人也不再多说下去,临走时,不顾老人反对,又拣了个玉米扔进自己的袋子里。待妈妈拣好玉米,其他人都走了,兴许是等得不耐烦了。给我们找钱的时候,我看到到老人从裤兜里缓缓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都是一些散票子,面值最大的也没有超过二十元,而且似乎还有许多玉米穗子,想必是前面那几位剥玉米叶的时候慷慨留下的。老人的手,看起来有点颤颤巍巍的,似乎不怎么利索。在一旁看着的我,心里竟有一点发酸。 似曾相识的画面,在若干年前,或许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正在上演。循着爱玲留下的笔迹,仿佛依稀可以看到昨日古老的小巷口,一人正站在菜摊前,跟小贩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姑且不论男女,他(她)争上大半天,就只为抠下一两毛钱。许是因为生活的困窘,抑或是爱贪小便宜的天性使然,还是其他别的原因。总之心思因人而异,我入世太浅,猜不透,亦不愿意去猜透罢了。想象一下,张爱玲曾经描绘过的年代的小市民平淡无奇却又颇具戏剧性的生活,现在我们正亲身经历着,而且倍感真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花依旧,逝去的只是昔日的面孔。好比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不管你再怎么翻拍,结局都是许仙终归离弃了白素贞,不管最后是怎样的大团圆,剧情再怎么美化,然而他们之间的夙缘早在许仙怀疑白素贞的那一刻就已经夭折了。一开始的不信任,注定造成后来的悲剧。戏子换上戏服,随着帷幕的拉开,缓缓上台,演的是曾经熟悉的画面,演的是整个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昨天的我还坐在教室里听课,此时此刻的我坐在我的电脑桌旁敲字,或许我一觉醒来,明天的太阳又透过窗洒到我房间的每个角落,我所体验到的是一种彻底的,时空的虚无飘渺,或者说时间永恒延续不断,没有稍微的驻足,像借助大气压强的力量紧贴在墙上的挂衣扣,从它周围很难找到一条缝隙。同样的,我们亦找不到时间的脚印,只能跟着它亦步亦趋。 翻开历史的扉页,时代的车轮滚滚碾过,扬起岁月的风沙,穿越千年旅程。在无垠的时空的荒野里,生活永远都是如此真实,不会失去原来的色彩。返返复复,终究找回昔日的原点。 在某个月高风清的晚上,站在窗前,突然想起,这一轮明月曾经也照过古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