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一件事做好,才有下一次机会
  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会说:杨澜你怎么如此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
  2003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就接受了一个采访,就是我的采访。应该说,作为一家民间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也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
  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种口口相传的力量,千万不要小看。你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
  参加一个论坛时,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
  我觉得很有道理。
  实质上,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好一点点,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之路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想着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去想副总理、总理、总统。当然,想要做好一件事,并不那么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得到那1%的收获与欣喜。
  想要如鱼得水,得先灌满水
  1996年,我第一次采访美国当代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为了采访能有主题,我把基辛格当年与周恩来的谈话内容作了一些了解。但最后采访时间,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全场大笑)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的,就是事先没做准备。在基辛格持续的困惑中,我的第一次高端采访,以毫无亮点甚至是失败而告终!
  这让我意识到,在采访前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可是,像基辛格博士这样人生阅历无比丰富的世界精英,该准备哪方面的内容最恰当?
  我曾经带着这个困惑去问我的导师。导师问我:"把一条一斤重的鱼全身擦湿需要多少水?"我说,那不用太多吧,把棉花蘸上水就足够把鱼擦湿了。"导师接着说:"你养一条鱼,是不是仅靠棉花里的那点水就可以呢?想要鱼儿存活,它至少需要一个鱼缸的水才行!采访也一样,虽然一条鱼所能接触到的只有棉花里的那点水,但必须做百分之百的准备,哪怕最终要浪费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导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多感触,我也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摸索着提问的学问。
  2009年,中美建交三十周年时,我再次采访到了基辛格博士。为了这次采访,我搜集了关于基辛格的大量资料,从基辛格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稿到他的传记,另外还有厚厚的七本书都曾完整地看了一遍。
  在采访中,我向基辛格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该往哪儿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 基辛格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虽然这次采访的时间只有27分钟,但采访设问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外交专家的认可。我看了那么多资料,虽然最终只用在一两个问题上,但并不表示事先的准备是多余的。一个人所做的任何努力,从来都不会被浪费,哪怕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一派上用场,就像一条鱼,正是鱼缸中看上去多余的那些水,让鱼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
  挖掘比较优势,建立个人气场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很清楚自己有一个比较优势:容易和别人沟通。1996年我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
  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三百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采访。大家可以想像,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我就搬来另外一把椅子,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么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
  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
  所以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在采访马来西亚巴达维总理时,我们事先研究资料时发现,那年他的妻子刚刚去世,就想是不是应该问一问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感情很好。一上来就问人家妻子去世的事,很唐突,也不礼貌。
  在谈完了许多政治方面的话题之后,就想怎样让他自己把这个问题谈出来。所以我就决定这样问他:在过去的2005年发生了很多事,但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他就说,对我来说,2005年是哀痛的一年,因为我妻子去世了。巴达维一直讲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讲他和他妻子的感情以及她最后的日子,讲得非常令人动容。采访结束后,他的新闻秘书就说,你们中国记者真有本事,我们的总理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谈个人生活。我想,估计是我的气场把他罩住了。
  无论加减法,都是人生的收获
  对我来说,我已经做电视做了二十几年,中间经历过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这件事,至今也没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的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确实经历了许多商业上的挫折。
  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我到上海,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修CEO课程,还记得一个老师讲到商人和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却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听完课,我就心中有数了——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
  在这之前,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地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
  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
  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东西是难以把握的,但唯有成长可以把握,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为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网站目录投稿: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