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华农耕文明水田农业


  水田农业
  唐代以后我国开始推行"均田制"(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租庸调"(按丁交纳赋税和服役)等制度,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大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唐安史之乱后,我国北方长期战乱不断,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只有南方相对稳定。中原人民多次大批南迁,我国的经济中心从此由黄河流域移向了长江流域,水田耕作体系也逐步走向成熟。这里展示的水田工作景观让观众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与北方地区的旱地相对应,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要求大田平整,田泥糊烂,并需要具备相应的灌溉措施。唐宋时期,与此相适应的水田生产工具便被创造出来了。唐代发明的江东犁,耕田灵活便捷,适合在小块水田上使用,取代了直辕犁成为我国传统耕犁的主流。水田耕翻之后,需要灌水浸泡,耙碎田泥,于是发明了一种专用的带木齿或铁齿的"水田耙"。田土经过反复耕耙之后,泥土已经碎烂如糊,这时候还要进行一道工序,叫做"耖"(chào),耖的作用是使田泥平滑如镜。由此继北方"耕、耙、耱"旱地耕作体系之后,唐宋时期南方出现 "耕、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并开始推广"稻麦两熟制",水田精耕细作的技术特点开始形成。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引进了水果和蔬菜的新品种后,饮食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各种精制的糕点,同时茶也成为了国饮。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系统论述了种茶、制茶、饮茶的问题。茶迅速成为普及的经济作物。2号馆陈列了《茶经》影印本和一整套宋代的饮茶器具,当时的茶器有茶焙(bèi)、茶笼、砧椎(zhēnzhuī)、茶钤(qián)、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十分讲究法度,形制精美,不但质地讲究,而且制作也非常精细。
  这个场景向观众再现了唐宋时期江南水乡农民劳作的情景。沟渠纵横,水田相连,人们在田间辛勤地劳作。当时一些专用的劳动保护用具已经普遍使用,在田间,人们收稻时手持镰刀、头戴斗笠,面罩苗推、膊着臂笼、身骑薅(hāo)马。斗笠用于遮阳,苗推可以保护头部、臂笼则保护手臂、薅马即固定衣服又护裆。画面中还隐约可以看到成片的茶园,路旁的茶肆,竹舍数间,室内有几人品茶闲谈。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田农业 唐宋水田耕作——耕、耙、耖场景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田农业 劳动保护用具
网站目录投稿: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