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岁开始,就一直在外面读书和游玩,在一个个城市停留,却终不会久留,就像一个仓皇的过客,甚至还没有体会出那个城市的味道,就又要打点行囊,踏上一条不知何时归来的路。 似乎已经习惯这样的独立与颠簸,习惯了在车上犯困和一个劲的看窗外的风景,还有和那些同样在路上的人做短暂而有分寸的交谈,只是为了一个人的旅途不至于太寂寞,时间久了,人也变得麻木了,于是,养成了一坐在车上,就开始打盹的习惯,窗外掠过的风景,车厢喧闹的人群,似乎,都与自己无关。 一个人在外,可以不需要对任何人解释,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零食可以当饭吃,衣服可以堆到一个星期后再大清洗一次,也可以把音乐开到平常绝对不会开到那么大的程度,用五音不全的小嗓子给自己制造点当明星的感觉,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去做。 可是没有人在身边,一个人生病的时候那是最难受和脆弱的时候,一个人看病或者一个人熬着,眼泪就特别的发达,当然人前是不会流泪的,那些眼泪,多半是在人后流尽的。 拥有自由的代价就是要让自己学会独立,只是过后,也会偶尔为自己的英勇与坚强感动一把。 也许,这一路上,我也曾爱上过某个地方,这种爱,无关这地方的大小,也无关他的繁华与落寞,当我在某个路上行走时,路过菜市场,耳边传来小贩的叫卖声或讨价还价的声音时,心里面,会生出几分亲切,也会扯出几分惆怅。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并非我不想家,只是年轻的我太过逞强,以为流浪在外才能给青春一个交代,以为走过更多的城市,才能让自己生命的烙印更加清晰、深刻。 然而,青春的心也是最脆弱的,只消别人的一句话抑或者一个眼神,便可让自己的伪装溃不成军。原来,所谓的流浪,只是青春里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那颗躁动的心,所以才会一遍一遍地寻找和流浪。 有一次回家,去一中,忘不了离开那个记载了自己生活的地方时,心中那种难以名状的难过,即使有更美好的未来,在前面召唤自己,也抵挡不了肆意蔓延的悲伤。 可是又明明知道,这样的转身,是青春里最常见的姿态。 那些留下自己脚印的地方,终究是别人的家乡,我只是个过客,一个局促甚至有些胆怯的路人而已,我所能留下的只是模糊的记忆。偶尔的一次机会,路过曾经去过的地方,看着路旁两边的树荫,小店一点点从眼前滑过,我的心顿时悸动得无以复加。 曾经的那些记忆,如同那四月里的风铺面而来,而那熟悉又变化的一切,让我想起了不复返的时光,只是物是人非,曾经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在另一处继续流浪。 流浪了很久以后才发现,我前方的路还是那么漫长,这个世界太大,大得让我们耗尽一生也走不那一个圆圈,可是,为什么人已经开始倦了,倦到只想停留在一个地方,终此一生。 法国诗人兰波说过: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自己的书名,而今天,我们把它当成我们的理想,在不停的流浪中,寻找远方,寻找生活。 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在寻找生活,奔向远方,却像是在等待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戈多"。 这样的理想,也只有每一代的年轻人才会不断的践行着。 在QQ群里,遇见昔日的同窗,一个张扬个性的男生,他曾说过他的梦想是周游世界,而现在他在一个地方安然若素。 我问他还坚持这个梦想吗? 他说:"周游世界的梦想当然还在,只是那已经与年少的青春无关。 我无语,内心里却不得不认同他的话,也许吧,那个梦想会在多年以后实现,可那时的我们已经厌倦了流浪的感觉。 还有一个网络上认识的朋友,她是个导游,每隔几天她总会在空相册里更新外出旅游的照片,照片里的她笑颜如花,她说唯有在这一站变换的旅途中,她才能感觉到生命的流动。 这样的情怀真让人羡慕,可是许久以后未见她更新的照片,便问她,她在那一头,笑嘻嘻的说:已经辞去了导游的工作,现在的我已经尘埃落定了。 我想,也许是自己不再年轻,越来越失去那种手握青春,肆意张扬的资本。 我用一个青春的轮回,终于明白:青春里的流浪只是一个人的纪念,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名字叫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