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阅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不言而喻。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阅读与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与困境分析 1、阅读兴趣化,拒绝"深阅读"。抽样调查中,高达62%的学生认为,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基本取决于兴趣",第一印象"难以阅读"的文章,一般不会深入阅读。尽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如果总是以浅尝辄止的态度阅读文本,将难以品味到文章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文意之美。 2、阅读表面化,拒绝"文化性"。大多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化",导致了"浅阅读"成为课堂常态。44%的学生表示,很难理解"文本之外的文化意义",或"对文化本身难以理解",文化意义成为阅读中的障碍。语文阅读,如果不能深入到文化的背景之中,就难以发现文字之美、情意之美。在阅读材料日渐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的阅读市场,"文化阅读"应该成为语文阅读的主流方向。 3、阅读孤立化,拒绝"语境阅读"。调查中发现,高达37%的学生发现,阅读文本时,存在着"孤立化"问题,即不能结合上下文进行语境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孤立化的问题,一方面取决于阅读速度,另一方面受制于阅读方法。学生孤立地阅读文本,将导致理解片面化,从而形成阅读障碍,难以感悟文章的情意之美。 二、紧抓三类关键词,突破阅读困境 1、紧抓"对象性词语",明确文本的表述重点。所谓"对象性词语",即指一段文字的陈述重心,一般由名词、代词等实词充当。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初读之后,依次可抓住"秋天"、"北国的秋"、"我"、"这故都的秋味"等对象性词语,据此可读出"我深爱北国之秋"之意。又如张抗抗《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运用"对象性词语"分析法,依次可找出"山中梯田","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梯子"等词语,据此可知"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是本段的表述大意。 2、紧抓"描述性词语",把握事物的特征。所谓"描述性词语",即指文本中对陈述对象进行描绘、形容,以突出其事物特点的词语。在阅读实践中,抓住"描述性词语",被陈述对象的特征便清晰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亦可见一斑。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运用抓"描述性词语"的方法,依次可找到"静静(月光)"、"薄薄(青雾)"、"笼着轻纱的梦(叶子和花)"、"淡淡(云)"等,通过归纳概括,作者对于月下荷塘朦胧淡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文言文阅读也可运用此法来把握事物特征。"将芜(田园)","为形役(心)"与归乡途中"遥遥以轻飏(舟)"、"飘飘而吹衣(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归乡途中船儿轻快,心情愉悦,对官场的厌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紧抓"评价性词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所谓"评价性词语"即指评价作者对陈述对象的态度,或感情倾向的词语,主要包括"议论性词语"和"抒情性词语"。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两类"评价性词语",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可轻易得出。比如鲁迅《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运用抓"评价性词语"的方法,不难找出"吓怕了"、"(清醒的青年们)发生了恐怖"等评价性词语。面对西方文化,清醒的青年害怕"送来的东西",作者提倡的"拿来"的鲜明态度。通过对"评价性词语"的分析,鲁迅文中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便更容易理解。又如:《种子的故事》(2015年广东卷):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 阅读时若能抓住"(光敏素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表层的种子)能够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等核心"评价性词语",该语段介绍光敏素的特性便可知晓。 三、突出"关键词式表达",深化文本阅读理解 阅读成果的深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之上,要想真正运用好"关键词阅读法",必须善于归纳整合,深入阅读。在提取"关键词"的过程中,适度归纳整合,方可有效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敏感性。简而言之,就是要对初步把握的文意进行书面处理,在概括中完善、深化对文意的理解。文本阅读才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无论是在课堂之中,还是考场之上,学生才能把握文本的内容,品味文中的情意。 陶行知先生说:"把公民和读书精神化为一起,以培植其做公民能力。"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培养时代"真人",一个没有阅读的课堂,不能算是"真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关键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融入文本语境,更好地品味文章的情意之美。从备考的情况来看,也能避免阅读的浅尝辄止,让"深阅读"深入学生心灵。学生在紧张的考场之中,也可觅得一份简约而不简单的、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