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郎静山拿相机就是我的生活专访著名摄


  Fro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画报》2019.第6期:人物 · 大家
  郎静山
  郎静山:拿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专访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女儿郎毓文
  Exclusive Interview on the Daughter of Photographer Lang Jingshan
  文/ 吴海瑛
  图/ 郎毓文 提供
  唤醒自然的灵性
  "这是照片?这分明是一幅国画啊!"
  晓汲清江 郎静山
  当你在惊叹他的摄影作品时,郎静山已然是一位创造了多个"第一"的摄影之父了。郎静山的摄影艺术生涯艰难又曲折。他隐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谩骂,也让他更确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摄影之路。一生只以摄影艺术为生的他,举办过多次展览,甚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在上海、重庆等地举办个人摄影展,并将门票收入悉数捐出救济难民。他的作品数量惊人。他经常用手中的照相机和暗房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他对自然的关注。他常以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身份来处理问题,创作作品。他用尽一生的时间,以照片向世人展示东方智慧的意象美。
  "父亲不同于一般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成熟较早,同时他也注重文化传承。早在多媒材艺术流行之前他就跨越了照相机的束缚,开始混合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的曝光运用,这可以说是多媒材创作的源头。1930 年父亲在上海就拍摄了非常前卫的作品《中国》, 他用枯笔在底片上画出山皴,陪衬蜿蜒雄壮的山势。因为多种原因,他的有些作品未能在生前发表。"郎静山女儿郎毓文面对记者略显遗憾地说。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不仅包含了古画之神韵,而且包含了现代之精神。"父亲时常有机会与国际上的摄影学会做交流,他也顺道拜访一些艺术大师。例如,他和著名画家张大千拜访过一次著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回来之后生发灵感他用铁丝在暗房创作了《挑妇》;他拜访过著名艺术家曼·雷两次,曼·雷在暗房里有很多光影和科学的表现手法,可能在拜访曼·雷期间,父亲在暗房里又创作了一系列迭影的作品,如《宠物》《枯死的花与蚊子》《象之观点》等。"
  挑妇 郎静山
  象之观点 郎静山
  郎静山处处以中国含蓄之精神为行事之法度,留给后人无限之创作空间。郎毓文回忆道:"我未曾察觉父亲在创作上遇到过什么困难。对父亲而言,好像很多事情都是顺其自然的。他不会刻意追求什么,只因父亲坚信摄影创作,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女儿郎毓文眼中,父亲并不是一位用功的艺术家,他一到假日就拿着照相机去爬山游历。在上海的时候,平日夜晚闭门暗房冲洗照片,闲时与著名画家张善、张大千兄弟往还论画。郎静山的底片中拍得最多的友人是有着美髯公之称的于右任,但也因为与张大千兄弟交情深厚,所以在郎静山的底片里有很多张大千的身影。郎毓文继续分享着我们所不知的郎静山之事,"有很多信息称,我父亲第一张摄影成名作是1932 年拍摄的《柳荫轻舟》,因为此作是在日本摄影沙龙比赛中的得奖作品。其实第一张较为成熟的‘集锦摄影’作品是《春树奇峰》,入选英国皇家摄影沙龙。这张作品是父亲于1934 年在黄山上所摄的两张风景照片的合成作,他运用暗房技术拼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而重新抵达内心的‘黄山’。之后父亲又继续在暗房钻研‘集锦摄影’。以摄影工具照相机替代画笔重塑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的气韵,形成了他独有的文人雅趣和艺术风格,并因之驰誉世界艺坛。父亲所在意的不是实拍,而是透过集锦的手法突破摄影技术的视觉性局限,融合我国绘画艺术的画理,透过对底片的叠置处理,再造心中的独特‘画境’,唤醒自然之灵性。"
  犬子有义之一 郎静山
  犬子有义之二 郎静山
  静山气韵
  "父亲喜欢扬州八怪,喜欢从古画的精神中揣摩摄影新视角。又以南朝谢赫绘画六法,为创作理论依据。除摄影艺术中捉住瞬间的概念与对光影的要求外,还特别注重作品的构图与气韵。父亲曾说,构图难,气韵更难。"郎毓文解析说,"气韵,是有不同样貌的。庄子的‘虚静’说,如父亲的作品《晓汲清江》。密致中之旷远,如父亲的作品《仙山楼阁》,作品中云彩与山头光线的丰富变化得助于父亲暗房手势的巧思妙用,繁覆的遮光手势与细腻的变化,不光是立体感的营造,更是生动气韵之显现。我们往往读画论不了解,看到父亲的作品就能明白所论述的要点了。"
  在郎静山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厚的美学素养。照相机虽是西方人的发明,郎静山却用它把中国"气韵"的概念进行了通透诠释。郎毓文说:"对于气韵的追求,就是父亲作品的特色,是不为一般人能了解的。我对父亲作品的深入了解,也是经过一段时间先从认识中国画与中国画论开始的。说父亲的作品是浑然天成,一点也不为过。"于郎毓文而言,郎静山就像修行人。"因为修行人最要紧的就是管好自己。父亲的身教重于言教对我影响极大,我的一生都受父亲的庇佑。有次,政治家、银行家孔祥熙的女婿,想要卖张大千大师的画作,听说我是郎静山的女儿,虽然对我不熟悉,但是就这么放心地把张大千大师的画作交给我卖。因为父亲的清誉,就放心交给我。父亲所留下的作品,件件值得研究。最近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家里居然还有1935 年黄山建设委员会的公文。可见父亲心里想的都是些重要的事情,所以在我的记忆里他从不聊天讲闲话。"郎毓文说,"他十分尊重人也不会用言语来责骂我们,更不会以自己的思想强加于我们。记忆中对我说的最重要的两句话:一句是人一定要活得有生趣。生趣其实就是找到自己一辈子都喜欢做的事,这不是一般的乐趣。另一句是人要是没有感觉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两句话让我不断深究,我相信这句话对很多人都很受用。家里的兄弟姊妹都受艺术的熏陶,都在自由的环境中各自专研自己的所长。从父亲身上,我认识中国文化艺术的美好与高深,这也是父亲所说的生趣,激励我不断学习的兴趣。"
  春树奇峰 郎静山
  不为人知的静山
  "我爷爷喜欢艺术和新奇的东西。19 世纪60 年代爷爷奶奶就拍摄了结婚照。有意思的是,受爷爷的影响父亲也喜欢新奇的发明。譬如录音机一出世,父亲就买上好几台。各式各样的厨房用具、不常使用的器具也会带回家。父亲童年家境富裕,爷爷平时酷爱书画及艺术品收藏,这对童年的父亲有着良好的熏染,增添了父亲对中国绘画艺术与美学文化的感识,由临摹画家倪瓒画作入门,10 岁多画得一手清秀的工笔山水。12 岁赴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当时国画教师李靖兰课余授以摄影和暗房制作技术。为满足父亲的摄影嗜好,爷爷给父亲购得一架旧式照相机。从此,父亲与摄影艺术相伴,形影不离。20 岁进入《申报》工作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后逐渐在中国摄影界崭露头角。"郎毓文说,"听大哥说过,在上海的时候,父亲每天晚上边听交响乐,边在暗房冲洗,每天都弄得很晚。在他的暗房里,什么道具都有。有特地制作的干燥花、枯枝、小竹条、蚊子尸体、棉花、各种画笔等。"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一样,意境深远。70 岁之后的郎静山,从心所欲不逾矩,开始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上寻找新思维。他用反白的实物摄影,构筑出无景深的、黑白的画面。是的,不要把他视为摄影家,他是另类的艺术家。"父亲倒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而是时常夸赞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与博大精深,所以会有许多‘以影会友’的摄影朋友。当然也有很多摄影家模仿他的作品,但真的要了解中国画的内涵才能翻旧出新。"郎毓文毫不避讳地继续与我们分享道:"再看父亲创办的中华摄影学会出版的刊物、设计的奖状,都有中国的图案做底或边,可见父亲对中国文化的推崇。"
  仙山楼阁 郎静山
  摄影与暗房已成为郎静山传递情感和心灵信息的媒介。或许郎静山年代的"集锦摄影"在各种处理图片软件横行的今天,可以揣摩复制他的作品,但是暗房的厚度和灵性的展现是无法复制的。郎静山"不逾矩"的非主流思维的超前眼光值得我们深究。
  郎静山(右)和女儿郎毓文(左)
  郎静山(1892-1995)原名国栋,祖籍浙江兰溪。故居位于现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旧称郎公馆。郎静山一生致力推动摄影活动与教育,早期他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中国摄影教育的先河。他与一些志士同仁组织成立了"中华摄影学社",经常举办摄影展,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郎静山的学术成果丰硕,50 多年间,他的摄影作品和理论著作大量出版,奠定了中国摄影史料的基础。1965 年美国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郎静山先后获得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菲律宾、德国等20 多个摄影学会荣誉职衔数十种,国际摄影界予郎静山为"亚洲影艺协会之父"荣誉称号,1980 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发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郎静山被列为第三位,授"集锦派专家"衔。
网站目录投稿: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