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的PM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大是传统行业出身,拥有绝对的公司权威,这其中包括对产品的『决定性意见』和『一票否决权』。按照老大最初提出的思路设计产品并已开发过半,却依旧过得心惊胆战,因为不知道这期间他又使用了什么新产品,发现了什么新模式,接触了什么新朋友……本来之前确定的产品功能和需求,叕被否定了,一切几乎要推倒重来(这还不包在括色彩风格,按钮样式和滑动效果上的纠缠)。 这样的过程难免令人烦恼。有不甘心的PM去找老大争论,甚至争执起来,最后得到个『我说了算』的回复,场面不愉快相处不开心。问题是这么一番折腾后,最终还是要照着老大的『新需求』去改。任何一个有思想,有热情和雄心的PM看着自己的工作成果这么被『忽视』、『践踏』肯定心生不爽。虽然明白在自己成为真正有话语权的人之前,这些心里的折磨是必经的过程。可是,什么时候是个头? 在互联网思维的『沐浴』下,谁都会使用几个App,看几篇文章或说几句把握市场需求,解决用户痛点这样毫无卵用的话,并因此觉得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部内涵。但其真正的精髓却是:从用户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定义需求,从战略预测市场转为测试倒逼迭代 – 这是许多从传统企业出身的人从内心深处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他们会不断的改改改,看竞品、看热点、然后一股脑的加入到自己的产品中,企图推出一款技惊四座的产品,一鸣惊人。这可能恰恰是让老板能够在传统行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会毫不怀疑的固守这样的理念。 如果我们暂时无法改变领导的思维,只能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如试着按照以下的过程处理这些从天而降的需求:『摆正思想』-『需求分级』-『阐述利益损失』-『重新引导』。 Step1:『摆正思想』 明确自己的定位。我曾经在《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如何沟通》一文中提到,和领导层的沟通需具有以下关键词:服从顺应,灵活应对,及时执行。老板请你来不是来judge的,是来execute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成一个毫无思想的、机械的执行者,这样的思想预热只是为了让你心里稍微舒服一些,并且避免将抵触情绪带入到后续的沟通中,造成不愉快的结果。 Step2:『需求分级』 PM做的就是一个漏斗,不管来自外部客户还是内部领导,所有的需求产生并堆砌在一起时,就要运用过硬知识能力或方法论对其分层分级。有了第一步的预热,就可以试着用客观的、平静的心态评估需求。一方面能够掌握变动对人、工、时和产品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测算出利益损益积累材料。 Step3:『阐述利益损失』 和老板沟通,站在他的立场和出发点上也许并没有错,他看的可能是全局,是几年以后的最终形态。也许他自己也知道一下实现全部想法不现实,这时候就需要作为PM的你闪亮登场了。比起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引起不快,还不如告诉他什么先做,什么后做,怎样实现能够取得资源成本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小化浪费。 比如说,如果在项目过半中改变需求,会造成开发时间延误、产品规划的混乱、甚至人员的负面情绪等等。当利益有明确的影响甚至损失时,领导一定会仔细权衡利弊,做出慎重的抉择。更重要的是,老板能感觉到你是仔细思考了这些需求,认真的做了调研,重视了他的意见。态度决定一切。 Step4:『重新引导』 团结UI,研发等关键节点负责人的力量仔细研究折中方案,因大家都是利益相关方。能否提出既可以满足领导部分需求,又可以较为平滑的移植到现有开发进度中的解决方案,从而将『影响』降到最低。如果不全盘的否定领导的提议,也能落得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考虑以下两种沟通场景: 场景一: 老板:我想增加/改变一个需求,需求是这样的…… PM:不行,我们的产品已经定型了…… 老板:照我说的做吧,我对产品心里有数。 场景二: 老板:我想增加/改变一个需求,需求是这样的…… PM:这对我们风险太大,建议分阶段执行。或许我们可以把新需求中的XX功能先增加进去…… 老板:也可以。 通过场景二,引导老板降低期望值,当然你心里需要有明确、可执行的Plan B。如此也能达到降低工作量,减少损失的目的。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