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的这些花样都是怎么来的


  连续几年,整个县已经没有学生考取清华、北大了。老百姓都说,县内学校的教育江河日下,教学质量堪忧。
  早些年,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带的几届学生中,还是有考清华、北大的,虽然是少数,毕竟还有那么一两个。再不济的那年,学校也有三个同时考进中科大的。可这几年,这样的情景难得一见。
  把责任都推给学校,板子打在教师身上,也是不对的。老百姓忽视的一个严峻问题是优质生源的流失。
  几年前,省城一、六、八等重点中学联合招生,把"手"伸到各个县市。在我们这里的宣传口号是:只要全县中考前十名,就可以报考他们学校。这两年,市二中也瞄准了各县的优秀学生,只要是全县中考前二十名,就可以报考他们学校。为了罗致这些学生,他们专门创办了所谓的"三县班",甚至迎合家长的要求,开始上晚自习,周六补课,等等,打破办学的一贯制度。更有甚者,最近两年又和县城中学玩起了争夺生源的游戏,竟然以市重点的名义在市县结合部办起了分校。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从县城、乡镇高中生中"掐尖抽芽"后,这些"顶尖学校"竟然以高考重点搭线率、考取名校的人数等指标自诩于人。
  要知道,这些省市重点中学在扩张之前就占有很多优质资源,包括经费、硬件设备和优秀的师生,和普通中学本来就有差距,在全省招录优秀学生,必然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和基础教育的公平。
  这种状况需要改变,需要及时遏制,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但改变谈何容易!
  现在的总体情况是,主宰学校发展方向的不是学校,而是政府。提前招生,扩招,建新校区和分校,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仅就学校本身而言,这些不可能的事。要想真正实行教育公平,需要至上而下的观念变革,政府必须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在利益考虑上有大局意识和公共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引导民众形成理性的心态和教育观。
  前不久,我去皖南的一所中学,听说学校当年搬迁时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其实不奇怪,学校建在距离市区十几公里的地方,交通生活都不便。我看到的情形是,在那样的荒郊野外,一栋栋商品房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只要有孩子读书,就会有人买房。要知道,这是人为地抬高了普通百姓的教育支出,真正的利用教育胁迫家长。如此情形下,家长对政府、对学校、对教育的看法可想而知。
  我很怀念早些年。那时候,教育管理没有什么花样,就像农耕社会,一样的春种秋收,颇有成就感;学生、家长、教师都一样的淳朴悠然,绝不像今天这样浮躁而功利。去年暑假招生,有一个孩子中考成绩不错,我们就建议他到我们学校读高中。甫一开口,家长就开出了条件——"给我十万!"
  我担心的是,当分数成了筹码、当教育成了交易的时候,这些孩子的未来会被引向何方?
网站目录投稿: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