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个人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个人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在前面讲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意思就是说德是道的外在表现,遵循道,把道作为准绳,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德。我们再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真正的德是以道为准绳,完全按照道来做,这样才是真正的德行。而低级的德,是以德的表面行为表现来约束自己,可以理解为模仿有道之人的行为,而不懂其真正的内涵。那为什么要以德的行为为准绳呢,其实就是注重别人的评价,有点虚荣心的意思。所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有德,而是无德的表现。如果以德为准绳的话,是有可能做出违背道的事的,不道也就不德了。具体的例子可以看一下《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中中峰和尚对于"善恶"的阐述,是对这四句话最好的解释。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无为"在前面已经解释过好多遍了,就不再解释了。分析一下"无以为"和"有以为"的区别。"无以为"是"为"的对象不知道这些事是你做的,都不知道有你的存在,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些事,而"有以为"是他们知道你的存在,知道有这些事,知道这些事是你做的。先看"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真正的德是无为的,而且万物无以为。比如呼吸,每个人都在自主的呼吸,但是呼吸这条定律不知道的谁创造的,反正不呼吸就得死。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比如古代皇帝颁布各项政令,国家治理的很好,百姓都知道这是皇帝制定的政策好,对百姓有利,都拥戴皇帝,这就是无为而有以为。到了"下德"就开始带有人的主观意色彩了,"上德"是完全遵循道的,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是"仁爱"的意思,仁爱是非常带有主观色彩的,既然有很多强的主观色彩,那肯定是有意为之。但是真正的仁是有意为之而"无以为"。比如古代很多时候富人救济穷人都不让别人知道,有的是偷偷的把钱放人家窗口,跟做贼似的。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到了"义"就不仅仅是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了,而是有人要开始受损失,甚至流血牺牲了。"义"不仅仅是要约束自己,而且要用来约束别人,"义"是需要的维护的,也就必然有耗损。比如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了救朋友的儿子,为了朋友之义,公孙杵臼、程婴的儿子都献出了生命,最后程婴也自杀而亡。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到了"礼"不但主观色彩非常强,更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了,"礼"是"为之而有以为"甚至是"强令之为"。"礼"是违背作用对象的主观意愿的。所以会"莫之应",就是没人礼你,不配合你,但是为了"礼"你还是要"攘臂而扔之",拽着别人的胳膊,让人家遵守"礼"。"攘臂而扔之"其实就是强迫别人屈从的意思。古代的"礼"和现在的礼貌、礼节不同,现在你不礼貌、不遵守理解,可能也就是被别人谴责或者笑话,古时候如果违反了"礼",可能直接就会脑袋搬家。比如在清朝,百姓、群臣见到皇帝都得跪在地上,低着头,脸朝地面。要是哪个人好奇心重,擅自抬头看了看皇帝长什么样,那就刺激了,仰面视君,有意刺王杀驾,斩立决。"礼"在古代其实是等级压迫的反映,所以被约束的人主观上是不接受的,但是不得不这么做。
  接上文,再以企业管理为例,比较一下"道"、"德"、"仁"、"义"、"礼"。"道"是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以为,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工作,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工价值发挥到极致,每个员工都是最优秀的。"德"是无为而有以为,每个员工都遵守员工手册,明细自己的岗位职责,完全按照员工手册和岗位的要求去做工作,每个人都想当优秀员工,但是怕出错。如果手册制定有问题,岗位职责的划分不明确,那么公司就有潜在的漏洞。"仁"是为之而无以为,有的员工自己工作没有做好,他的上级和或者同事发现了,帮他遮掩和补救,而犯错的员工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工作做得很好,到了这里,企业管理已经出问题了。"义"是为之而有以为,有的员工做的不对,而其他的员工有的为他遮掩,有的为他补救,有的替他承担责任,还有的大张旗鼓的职责他的不对,显然这个时候企业内部已经分圈子,甚至是派别了,企业的内耗在增加。"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公司制度特别严格,执行也很彻底,要求每个员工必须敬业,必须认真,不能出任何错误,否则就罚款、扣工资,甚至是辞退。那么,除了真敬业的一部分人,其他的很多人就会在领导在的时候装样子,领导走了以后就各种开小差,出了问题就找别人的原因,有错误就推给同事,让别人扛,到处是演员和心机婊。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仁"、"义"最起码人们还是出于本能和自愿,主动去追求、去遵循,而到了"礼",纯粹是表面功夫,做给人看的,因为不那样做就会收到惩罚,是被动的、不情愿的。所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到了只有"礼"起作用的那一步,就是忠诚和信任最薄弱的时候,马上就要天下打乱了,人民要开始反抗,上层建筑要被推翻了。为什么呢?因为"礼"的背后是屈从,屈从的背后是害怕,害怕的背后是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为了利益得到保障,就必须把害怕的东西、把威胁消灭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者是指德、仁、义、礼,这些都是道的表面和附加,如果你只追求这些,不追求道,那你就是犯傻了,舍本而逐末,你追求了道,掌握了道,和道融为一体,那你自然而然的什么就都有了,当然了你也就不在乎那些了。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物质方面的需求会随着自我提升而得到满足。也就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不要被表面的虚荣蒙蔽了双眼,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去追求表面虚荣的东西,而在要是追求其实实在在的内核。那些没钱、没车、没房、没媳妇的人不要抱怨社会不公平,你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本事,这些东西都是要靠本事得来的。也不要去抱怨和羡慕那些生的好的人,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了,你改变不了过去,不过你可以创造自己未来。
     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对于《易经》的阐述和个人理解,我看了一点点《易经》,确实有点像,不过真的没时间去看《易经》了,今年能把《道德经》看完就不错了,等看完《道德经》再看《易经》。
网站目录投稿: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