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或教学追记,是许多学校的常规做法,有的学校甚至对字数提出了要求,字数不达标,则视为不合格。近日,一位教师朋友跟我讲述,在检查教师的教案时,发现了早产的课后反思,即课程还没有开始,教师的课后反思就已经完成,且不止一名教师的教案出现类似情况。 顾名思义,课后反思是课程结束后的产物,理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早产的课后反思,要么是抄袭的,要么是杜撰的,背离了反思的本义,理应禁止。 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情况下,即使学校没有要求,课一结束,许多教师也会不由自主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哪个环节的设计恰到好处、哪些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等。这样的反思,真真切切实现了课后反思的目的。但却因为没有用文字呈现出来,他人看不见,学校并不认可。 反思的关键在于教师形成反思的习惯,自觉思考、梳理、总结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不在于反思的形式。将反思视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并强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也会应付了事,或不经思索,或一抄了之。这样一来,课后反思难免沦为形式主义,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强制写课后反思一事,教师颇有异议。抄袭反思,或早产反思,也是教师在表明对此事的态度。校园里类似的形式主义负担还有很多:阅读书籍后,要写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家访过后,要拍摄与家长、学生一起的照片;培优辅差,要有完整具体的文字记录…… 为教师减负,把时间还给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去除管理中的形式主义,慎用痕迹管理,让教师享受一点"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