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中生现代文精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精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但当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精读教学理念,注重策略和方法,提升精读效率,培养精读兴趣,加强精读能力,使精读教学逐步走向高效和正规。
  关键词:原因分析;对策探讨;精读教学
  精读是语文学习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中语文精读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精读教学效率低的局面提供一点帮助,并为研究本课题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精读训练的弊端。精读教学存在多种问题,导致精读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如下。
  1、应试教学。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教师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教学、面面俱到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蜻蜓点水、劳而少功。尤其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按照考试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并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化的题海战术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难就教多难的做法,直接抑制了学生的精读积极性,学生花费的时间很多,但精读能力却难以提高。
  2、学生精读兴趣得不到提高。目前中学语文精读教学中对文章的解读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授课时,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精读文章,而是把大堆语言材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褒贬是非必须与老师一致,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符合老师的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这种做法造成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被遏制,从而使学生对精读产生一种消极心态:"我读与不读都行,反正有老师讲读。"一种是教师自己的概括。在考试中,教师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选择,这种标准选择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不利于精读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法不合理。精读教学中方法不合理表现为: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这种做法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精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正是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现在的中学语文精读教学常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零散破碎。这种精读教学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同时人文熏陶大打折扣。
  二、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在分析了目前高中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后,提出了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低下的对策。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第一,整体感知文本。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生吞活剥,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精读教学的基础。
  第二,注重交流。学生精读作品时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要以自我的生活经验为支撑,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和感悟力,促进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触摸文本创造的艺术形象,品味文本表现的意境,探究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当然,学生由于拥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但这种理解是学生个人独特的理解,是最为珍贵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理解。
  第三,运用"往回看"的策略。精读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精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精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所以,精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精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让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立足于文章关键词语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特别注重遣词造句。因此,学生在读解课文的过程中,要对文章的一些关键词语认真思考,反复品味。所谓"找准支点拨千斤,含精咀华重敲打",如《西湖的绿》中,作者描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其中"幽"、"野"、"闲"三个字,简洁之极,可谓字字得其神。立足于此,可产生一串疑问:课文哪处是详写?详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能否模仿着用一个词语概括?能从原文找出概括的根据来吗?为什么作者能以如此笔墨写出西湖的山水?给我们以什么启发?从中间入手,三面开花,立足本文、联系古诗,欣赏美景,又悟写法,全因"幽"、"野"、"闲"三字发轫。还有如扣住"绿"、"惊诧"、"不禁"引导对《绿》的读解;从"我真傻"中考察祥林嫂的心路历程;通过"包好、包好"窥察康大叔的职业行径;通过"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概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网站目录投稿:幼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