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发展乡村教育怎样精准发力


  日前,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
  推进教育公平,确实需要"精准发力"。重点建设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就是教育公平的"精准发力"。
  近年来,在扩大高考公平,尤其是提高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方面,政府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须认识到,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增加农村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并不能让教育给每个乡村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设立的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0年会达到40%,但就是如此,我国还会有60%的适龄学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接受高等教育者,也只有10%能上重点大学。显然,如何让60%不能上大学的青年(包括农村青年),以及上了大学,却只有进二本、三本、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觉得有前途,是接下来发展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存在"两极"现象:"一极"是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大学,父母砸锅卖铁,送孩子到城里读书,一些家庭甚至因送孩子上大学而致贫返贫;另"一极"是一些家庭认为孩子上好大学没有希望,因此早早让孩子辍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蔓延。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我国乡村教育落后的现实。
  首先是乡村教育质量低,乡村学生要考上好大学,纷纷选择到城镇读书,这使得乡村学校的生源逐渐较少,有一些乡镇,为压缩教育投入,趁势撤并掉乡村学校,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的危机。针对农村盲目撤点并校问题,国务院已发文叫停,并要求乡村恢复教学点,可是,大多数保留或者恢复的教学点,仅用民办教师或临时教师维持,生源持续流失,办学难以为继。其次是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样,采取升学教育模式——乡村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掌握改善乡村的技能,而是教授学生今后用于升学的知识,以把乡村学生送到城市上大学、找工作作为教育的"成功"。这带来的问题是,如果升学不成功,所学知识就变得"无用",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越发达,当地的人才越匮乏。对于这一问题,我国近年来推出了村官工程、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发展,但由于长期来形成的"到城市"的成才观念,相当数量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完成服务期之后,就选择考公务员、考研而离开。
  办好乡村教育,必须直面以上这些问题。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今年两会期间,乡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引起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有委员提出,成倍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要让乡村教师待遇超过城镇,这是值得考虑的建议。政府发展教育的基本职责是促进公平,要缩小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必须有至少和城市学校一样的师资,乡村本就环境艰苦,如果教师待遇还远比城市低,怎么能吸引优秀人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乡村教师的待遇每月只有2000元不到,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不如,因此,一些乡村老师选择离开教师岗位,外出打工。对这些因待遇低而选择离去的教师,再说什么"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要甘于奉献",是毫无意义的。
  另外,我国应推进教师评价从行政主导评价到专业同行评价转变,基础教育从升学教育模式到自主办学转变。对于乡村教育来说,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样重要,他们的任务不是维持乡村低端的义务教育,而是给所有乡村学生和城市一样的教育。而且,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围绕升学转。只围绕升学而进行的教育,会因学生无升学希望而草草应付——这也是我国一些乡村学校办学的真实写照:义务教育合格率低、辍学率高。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我国整体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因此,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让每个农村学生有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要靠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二要靠教育改革,两者同步推进,才能起到"精准发力"之效。
网站目录投稿: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