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吃猪肉的


  说到猪肉小编相信很多人知道的,猪肉可以说是现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而且,猪肉加工成的美食也是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俗话说的好,猪身上全都是宝,不管是猪的什么地方,都可以加工成美食,端上人们的餐桌。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吃猪肉的吗?吃猪肉有可以追溯的事件吗?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吃肉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专利,普通百姓只有在节日或者过寿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肉食。而且,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牛的社会地位,最严重的时候,杀牛需要以命相抵。所以,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对吃猪肉有着比较强烈的愿望。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是,在禁止杀猪的明朝,猪肉居然逐渐占领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一直到今天。
  猪肉的逆袭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出现了"六畜"之说。所谓"六畜",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六畜"除去产地基本不在中原并用来骑乘的马之外,其余五种再加上鱼,构成了古代中国人肉食的主要部分。其中,牛、羊、猪又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周代的《礼记》将牛、羊、猪称为"大牢",是只有国君及卿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的佳品,至于底层百姓,一如汉代的《盐铁论》所说,"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肉",通常只能在逢年过节及庆典时将吃肉作为一种享受。
  牛肉虽然贵为"大牢"之一,上古时期亦用于祭祀与食用。但自从春秋后期铁犁、牛耕出现后,牛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穑之资,中国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渐淡出肉食行列。至于《水浒》中大块吃牛肉的描写,实在是一种梁山好汉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牛肉之外,同在"大牢"之列的羊肉与猪肉一度曾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平分秋色。汉代既有"泽中千足彘(250只猪),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的记载,亦有许多人家拥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说法,足见养猪与养羊难分伯仲。
  然而在进入魏晋以后,猪的饲养规模开始萎缩,羊肉从此成为中国人主要肉食长达千年之久。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羔美酒",猪肉却鲜有提及,这从《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便可见一斑。
  《太平广记》甚至有佛教在家居士亦不能断除羊肉的记述。"唐姚待,梓州人,常持金刚经",但是当周遭有人杀羊并招呼同吃时,他也会忍不住去吃。这从侧面反映吃羊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
  羊肉饮食经过唐代的高速发展,在宋代已成社会时尚,所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宋朝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100斤,"御厨止用羊肉"甚至成了两宋皇室的"祖宗家法"。
  到了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更是独占鳌头,非但蒙古人以之为主食,汉人食用羊肉同样普遍,就连风行高丽的汉语口语教科书《老乞大》也说到"做汉儿饭",有羊和鸡。
  然而,羊肉占优的局面到了明代以后为之一变,猪肉成功翻盘。明代初期的永乐年间留下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食材包括羊肉5斤及猪肉6斤,羊肉渐落下风;到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猪肉已是后来居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干脆写道:"猪,天下畜之。"
  清代的"猪强羊弱"势头更加明显,每过春节,京城常常要杀猪近十万头。经过两千年后,猪肉终于"逆袭"成功了。
  在宋朝不吃猪肉
  宋代宫廷一改唐代宫廷饮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这种夸张杜撰大于现实的作风,不仅留下了确切的御宴宫廷菜品明细,甚至还有着流传至今的原料及做法。从那些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记录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习俗,两宋皇宫御厨只用羊肉,原则上不用猪肉。据记载,宋太祖宴请吴越国君主钱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制成;而仁宗禁止宫廷为半夜饥饿时进贡上烧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当时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膏嫩第一。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就是买于陕西。而随着王朝的传续,宋代宫廷这种嗜吃羊肉为主要肉类的习俗,有增无减。大致在英宗时,朝廷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尽管记载着有少量的猪肉支出,但绝大部分的猪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
  至于苏东坡所做的"东坡肉",只不过是便宜的猪肉令当时富贵人家瞧不上眼,才给了大文豪的一次创制机会。
  在明朝不能说"猪"肉
  如果当皇帝跟动物谐音之时,必须得避开。否则你过年了说"杀猪了",那么就是说"杀朱了",在明朝时期,这是要造反的节奏了。
  那么明朝时期,古人如何避开"朱"、"猪"这个词勒?根据文献记载,特别在明朝的时候,"猪"一般用"彘(zhi)"、"豕(shi)"等字眼代替。所以问题就解决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了。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大军挥军南下,结果走到半路,王阳明已经把宁王消灭了。
  于是朱厚照改御驾亲征为游山玩水。沿途地方官听闻,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次宴会上,他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里有猪肉,大发雷霆:"猪,不就是朱吗?"
  这肉怎么能吃呢?于是马上下了《禁猪令》,据《万历野获录》记载,那条圣旨内容是这样的: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爲未便。爲此省谕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或许你以为这是野史记载,其实《明书·武宗本纪》: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视到)保定(河北省清苑县)禁民间养猪,着为令。"
  《明实录·武宗实录》: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者发配充军。
  武宗朱厚照之所以不许养猪吃猪肉,朱、猪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属猪。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尴尬了,猪,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贡品,叫太牢。如果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对祖宗不敬。万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来,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时,吃惯猪肉的武宗朱厚照也很不习惯,于是几个月后有解禁了《禁猪令》,但是却把猪的名称给改了,叫彘,或者豚,总之不能叫猪。
  入关前皇太极爱吃烂猪肉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就爱吃猪肉,努尔哈赤的名字就叫小野猪皮。
  据《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努尔哈赤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吃的也是猪、牛、羊,以及其他兽肉,他也和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用解食刀割肉为食。清入关后,这种情景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那时,吃肉对皇家来说也一顿传统美味,厨房将猪肉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肠、猪头、肠、心、肝、肺等分别装盘,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皇太极也喜欢这么吃,他还从猪大骨上剔下来的软烂猪肉,蘸以作料下酒,与大臣同乐。
  入关后没有猪肉不行
  入关后,清朝的皇帝究对于猪肉的喜爱可谓是之极。
  猪肉不仅出现在日常饮食和宫廷饭局上,也出现在皇家祭祀里。清代皇室的祭祀是萨满教,仪式当中少不了的是煮神猪环节。据说,被选中的神猪要全身黑色,膘肉肥厚的猪才能成为每年唯一活着走进紫禁城的猪猪。宰杀之后的猪猪,要"去其皮,按节解开",然后,被扔进了坤宁宫中的一口大锅。烹饪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在纯净水里煮,煮好后分切在碗里,皇帝先带头象征性地吃肉,而后钦点各位王公大臣,后宫嫔妃。
  1784年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举办一场御宴,据记载使用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可以想到的只有四个字:猪肉开会。
  古代怎么养猪
  既然这么爱吃猪肉,自然跟猪的产量离不开关系。不用科学家的证明,大家都看得出猪的产肉量远远胜过羊。
  明代浙江嘉兴府的肉猪饲养六个月就可得白肉九十斤。到了清代还形成了近现代闻名于世的太湖猪种群。而《膳夫经手录》的大羊也不过五六十斤,其产肉量远远不及家猪。
  那繁殖能力呢?明代就有母猪一胎可育仔十四头的繁殖记录,而羊的繁殖的一般仅为1—2只,会饲养的农户自然会选善于繁殖的猪了。
  猪能有那么多产,可见它的饲养成本也不算高。明代时就有人尝试用蝗虫喂猪,结果得到了"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的好事情。相比之下,在江南地区养羊11头,农户一年至少要储有15000斤饲料。农户自己可以拿出一千余斤桑叶,剩余的枯草、枯叶都需要从别处购买,总共要花费六两银子。这就是明代《沈氏农书》的记载,在当时可算是极大的开销。
  "磨刀不误砍柴工",农民擅长驾驭牛羊耕种,他们也明白靠猪粪保持土壤肥力更胜一筹。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更是把养猪提到了"种田之要务"的地位。养羊虽同样可以提供土地肥料,促进农耕。但常言道"羊壅宜于地,猪壅宜于田",也就是说养羊则需要广阔的牧场土地,这在人口稠密的南方农业区几乎无法实现。
网站目录投稿: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