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 7月6日,中国矿业大学应届毕业生陈嘉陵登上了前往包头的火车,准备到当地一家合资煤矿企业报到上岗。这并不是小陈唯一的就业机会,三个月前他还接到过北京某研究机构的"录取通知书",但经过反复对比,小陈最后还是放弃了北京,选择包头。 "选择包头,是因为待遇高,发展潜力大。"陈嘉陵告诉记者。北京研究机构工资低,虽然代交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三险一金",但不给编制、也不能解决北京户口。而包头公司在试用期的工资就能达到5000元,"三险一金"全上,落不落户由自己定。"最关键的是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作为应用类学科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我觉得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问:"大学生工作好找吗?"陈嘉陵说:"这不仅看各人的能力,也要看各人的态度。"他告诉记者,他的大多数同学和他一样,已经找到工作:"选择安逸的,就在徐州当地或者回老家就业;不怕吃苦的就到各个矿区去工作,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肯定会快速发展。找工作最怕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既吃不了苦,又不想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有些同学工作至今仍无着落,大多是这个原因。" 专家解读 青年人到底该选择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呢?任远建议,青年人不管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北上广"、"奔向北上广",都应该建立在对城市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基础上。 他说,陈嘉陵的选择,体现了当代青年择业观的理性和多元化。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心往一线城市奔的择业观开始松动,发展机会、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成了青年择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理性的、多元化的择业观有助于青年人自我实现。创业明星马云没有坚持在一线城市上海发展,而将创业和发展的地点选在二线城市杭州,正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理性判断。 任远认为,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日益增强,这有利于为不同地区的青年成长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去或留的决定,都是青年人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城市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决定。对于外来移民,城市不应设置排斥性规则,对于有迁出意愿的人,也不应设置迁出障碍。无论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奔向北上广"、"坚守北上广",都有助于推动城市间人才流动,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