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福州一名中学生的投诉亮了!他写了一封长达1800多字的投诉信。信中说:学校强制发型统一,男生要剃平头,女生则是齐耳短发,这超越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禁止项。学校不该把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锅甩到"发型"身上。强制发型统一,侵犯了青少年追求个性美的权利。学校认为,统一要求学生剪短发,可以避免他们在穿着打扮上浪费时间,还能有效预防早恋。 学校与学生都在"自说自话",没有换位思考、寻求共生共长的解决方法。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要实现德育高效,需要德育工作者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认同从而自觉执行。为此,学校推行德育新政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推出德育规则要注重时代性。在上述事件中,学校统一发型的行为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新时代学生的权利意识、维权意识已经增强。在不违反《中学生守则》的情况下 ,学校可提供多种男女生发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做,既依法办事,又兼具人性化。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处理学生手机进校园的方式就值得借鉴。在智能时代,无论从学生的成长还是社会氛围来说,强制学生远离手机并不现实。学校没有粗暴地"围追堵截",而是找到了一个堵与疏的平衡点: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但只允许在指定区域、指定时间内自由使用。为增强学生的自控力,在非使用时间,"手机入盒"集中管理。 第二,德育规则要倡导并践行共同制定原则。近年来,某些学校出台的校园禁令不少,执行起来却惹上麻烦。原因在于一些德育禁令的制定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尽管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但因为没有征求意见,在学生看来还是"被迫"接受,遑论自觉执行。 2018年,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推行校园惩戒制度时召开了一场听证会,学生、家长、教师代表以及由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家代表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确定方案,获得广泛支持。学校在制定涉及面广、相对敏感的细则、条例时,不妨改变"我说你做""我订你遵"的惯性思维,通过听证会、网络平台广泛征求意见。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认可,学生才会自觉执行。 第三,不可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福州学生的投诉信过于强调个人权利,忽略了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初衷,显得片面、不成熟。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我追求、获得或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精神财富"。学校若想高效推进落实德育新政,就必须有效沟通,强化对学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