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有德之人正直一生,不正直的人得以存续,是他的运气好。" 解读:对孔子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当今的社会是正直人吃亏,歪门邪道的人吃香喝辣的社会。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孔子应该说正直的人能活在世界上才是侥幸。 但个人认为这是对《论语》的曲解:一是从长远来看,正直的人能够得到普遍认可,正直是普世的价值。短期内这样的人有可能排挤甚至吃亏,但是长远来看,人们对正直的认可度要远远大于歪门邪道的认可度。二是,孔子讲的正直是原则问题,而不是具体问题的运用问题,换句话说,它并不是指任何事情上的机械呆板,不转弯。前面所说的"攻乎一端,斯害也已","君子不器",都说明了对正直的理解不应该走向极端,即不能理解做任何事情都是直来直去。比如,当你邪恶的力量远远大于正义力量的时候,以卵击石就没有必要,以退为进,也是更好的方法。再比如,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家庭矛盾上,就更没必要用正直原则去套用你的行为模式。所以,正直应该体现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清醒,体现在良好品行的培养。我们要用根本问题上的正直原则,支撑和构建起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得体,周全和适度。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论语》真正教给我们的东西。 回头再来看那些胡作非为的人。他们可以短期内得到利益,但不可能一直得利益。这种现象虽然长期存在,但是系作为社会现象而存在,而不是某个人长期所享有的特权而存在。我们不要把一种社会现象看成是一个人赖以成功的标志。 做一个正直的人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如果只是想起来就做一做,思想上没有毅力,是达不到提高品格效果的,相反因为半途而废,你既看不到正直带来的利益,也会失去可能获得的收获,得不偿失。 最后说一说这句话和上面一句的联系问题,上一句"文质彬彬",突出了用形式掩饰内在是虚伪的,而这里又讲了人生应该是正直的。两句话分别讲了怎样做到内在和外在统一和什么是内在的问题。比较起来读也挺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