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国家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进入课堂,开展新课程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学习的《道德经》将原文全本讲解。课题组表示,高考应考楹联对仗和诗词歌赋类的创作,以及政论或申论性质的传统文化论述题。(3月31日京华时报) 对此,我有几个疑问,一是只有国家级课题把《道德经》教材化后才能进课堂吗?二是让《道德经》进课堂,必须要拿课题"国家级"说事吗?难道没有国家级课题将其教材化,《道德经》就没有资格进课堂? 老实说,因为学生的需要,《道德经》已经开始走进我们初中的课堂。譬如数年前,一个初一新生问我说,他妈妈要求他每天早起要背诵《道德经》,这样好不好。我即回答,妈妈让你背诵自然有她的道理,你不妨背诵背诵,积累一下,体验一下。他随即问我,如果不懂意思怎么办?我说,经典需要慢慢消化,不仅需要运用汉语知识消化,还需要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经验消化,更需要用思辨和悟性消化。因为《道德经》是一本古老难懂的哲学书,怎么能一开始就要求完全理解呢?我随机问道:班上还有哪个同学在背诵《道德经》?结果,有三位学生举手。 鉴于这种学情,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适当给学生讲讲《道德经》中某些我能讲明白一点的句段,譬如"道法自然"。而不清楚的句段就绝不乱讲,学生问起就老老实实回答不懂。 如今,有些句子、段落我还是不甚明了。难道国家级课题把它教材化了就可以帮助我弄懂?给一个标准答案,我就会懂吗?给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就真的也懂了吗? 五千言《道德经》蕴含着古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伟大智慧,单凭汉语知识是难以理解的,要求教师讲解全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我们的教师要按照什么讲呢?是按照专家的分析讲解还是按照标准答案讲解?讲解完之后再按照标准答案考试吗?如果是这样,我看不如不讲。教材化之后,千篇一律的讲解很可能会毁了这本伟大的著作。 再说,像《道德经》这样古老的经典哲学著作,把它拿来全文讲解给高中生,实在困难重重。单单师资不足就是一个大问题。 《道德经》进课堂,不需要什么级别的课题推动,也根本不需要教材化,学生中只要有人有学习《道德经》的需要,教师就应该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作为汉语教师,也有必要坚持研习《道德经》,这是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从课程建设角度说,最好把《道德经》作为高中生的选修课程,让师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平台,自主研修。而且在选修过程中,必须阻止应试教育考试,必须坚决反对将《道德经》教材化后,苦思冥想搞出的所谓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