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自我表达;与人交流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随着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它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作文教学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水平应着眼于小学作文课堂教学。 一、教育学生联系生活,提高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可是生活的闭塞、知识的局限、思维的拘束给孩子的写作压上沉重的大山,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所剩无几。我们应当从兴趣入手,使学生变"怕写作文"为"乐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时时贯彻"习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充分利用好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孩子擦亮眼睛,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发现各种美,鼓励孩子打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将生活中的实事转化为笔下的文字。 二、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1、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等,从而在观察中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 2、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可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读,自由地想,无拘无束地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快捷之路。 3、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学习写作或没有什么写作"天赋",并在写作中屡遭失败的学生,他们的确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教师要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如我教三年级学生第一次习作,并不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搜集一些本校学生在报刊或作文选上发表了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别的同学行,他们也能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我还注意营造激发写作兴趣的氛围。班里有几位学生与外校同年级的学生成了笔友,当第一次收到笔友的来信时,我发现他们几位非常高兴,自主与同桌分享,其他同学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他们。这时,我抓住时机问:你收到笔友的来信心情怎么样?你在等信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如果你这次没有收到信,你有什么感想?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经过短暂思考,全班活跃了起来。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写一个片段。学生纷纷拿起笔,把自己的真实体会写了下来。通过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然后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的知识,循循善诱,学生就想写、乐写了。 四、运用恰当言语,适当进行点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习作的批改对于学生习作而言相当重要。在习作点评时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一个真切的心理活动,一个生动的比喻,甚至是一个恰当的词,都值得表扬。每个学生都有点滴的进步,他们都会欢欣鼓舞。因此,我在批改中多运用"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等激励性的话语,学生读后身心愉悦,真切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对习作中的缺点,应坚持鼓励性原则,以建议的形式婉转指出,如"言文无物,语言啰唆"改为"孩子,你若能把文章写得再细致些,语言再简洁些……"这样的评语,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便于修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只要学生善于从课堂中掌握表达方法,在从生活中找到习作题材,用心聆听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写作起来就不会无话可写。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攻克作文难关,学生不再"望文生畏"、"谈文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