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中职德育课中做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动、静结合,提高学生注意力;从目的性入手,提高学生观察力;以方法为重点,提高学生记忆力;以全面认识事物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解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学习 能力培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这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学习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人开发潜在能力的一把钥匙。缺乏学习能力,就等于缺乏竞争力,跟不上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有一句话:"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我们知道,"鱼"就是把钓好的鱼给别人;而"渔"是教会别人打鱼的方法,让他永远都会有鱼吃。所以,课堂教学绝对不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获得能持续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中职德育课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动、静结合,提高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又称专注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它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一般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几个维度。中职学校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上课不专心听讲,易走神,厌学,作业、考试中经常出错,情绪不稳定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上课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交替实施的教学方法,讓学生的思维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的第四课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中的"我国的法律体系"部分,涉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两个概念,同时涉及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等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采用简单的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会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第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笔、纸,课上学生分组协作,用20分钟时间利用手机分组查我国有哪些法律法规,将具体名称写到一张纸上,看哪一组查到的多;第二环节,用10分钟时间,组员分别到别的组取经,也就是听、看别的组查阅到的法律法规名称,再将自己没查到的写到纸上(注明取经);第三环节,分组汇报自查和取经的结果,同时交流查阅资料的方法,分组协作的体会;第四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的内涵和外延;第五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把查阅到的法律法规按上一步的知识进行归类,同时讲解。 在这五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阅读教材、听教师讲是培养学生在相对静的状态下的注意力,而取经、汇报等环节是培养学生在动的状态下的注意力,特别是取经活动,不但要注意听、看,还要记。这样动静交替进行,让学生不断接受新的刺激,维持注意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不断延长活动时间,延长学生注意力的时间,循序渐进,以达到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二、从目的性入手,提高学生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一种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是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培养观察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学校学生在观察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人在观察中通常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地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缺乏对事物的概括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上课的时候从目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力。 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第三课第一节"职业与企业"中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化"部分,涉及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内容。以往利用图片采用简单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很低,缺乏启发性,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与认同感。笔者现在的做法是:第一环节,教师按不同班级的专业特点,在课下准备三段反映该专业某一典型工作场景的三段视频,分别录制企业工作人员、刚毕业实习的笔者学校学生、在校生在同一工作内容中体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第二环节,教师在课下根据视频资料和教材内容设计三个问题:评价视频中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的职业态度,区别是什么;描述视频中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的职业形象,区别是什么;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有哪些(用表格)。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用表格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有哪些。第四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同时要求思考三个问题。第五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前两个问题,要说明视频中的具体做法,细致描述,要求每人发言,并分组填写教师分发的纸张,然后分组展示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每组的总结(准确性、全面性、用词等)。 在以上五个环节中,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贴近学生的专业,容易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事先设定观察的题目,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目的性的培养;让学生按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去观察,体现了对学生观察条理性的培养;让学生分析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在同一典型工作场景的区别,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理解性的培养;根据视频和教材的内容用表格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精确性的培养。笔者把观察力的各种品质结合起来,从观察目的性入手,按照预定的目标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解的、深刻的、真实可靠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知识。 三、引入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记忆力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分为"记"和"忆"两个过程。 记,就是识记和保持过程;忆,就是回忆或再认识的过程。"记忆力"是人脑对信息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能力。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学生在记忆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主观上不愿意背知识,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能不能记忆无所谓;客观上缺乏科学记忆的方法,大部分只会死记硬背,所以对记忆知识没有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上课时会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以选择适合的科学记忆方法为重点,培养学生记忆力。 例如,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第二课第三节"理解税收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中的"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部分,涉及税收的立法和政策制定、税收的征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纳税人与负税人、违反税法的现象、纳税人的权利等内容。以往只是教师结合案例简单讲授,学生很快就忘了。笔者现在的做法是:第一环节,根据班级人数,将此部分知识分为若干模块,将学生分组;第二个环节,每组布置不同的模块任务,要求学生按模块内容查阅资料,寻找与本模块内容相关的、与本行业相关的案例,制作PPT,准备讲解,同时组内商讨如何记住讲解的内容;第三个环节,课上学生按组讲解,分享记忆方法,教师评价;第四个环节,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按组将本次课的全部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在全班展示。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准备讲解内容本身就有助于记忆,教师可以让负责讲解的同学谈体会。让每组的同学分享记忆方法,学生可以谈很多,联想法、理解记忆法、编成顺口溜、写成歌词等等。教师可以把这些具体的方法进行归纳,提升理论高度,让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提高对科学记忆的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记忆方法,可以很好训练记忆、归纳能力。画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教会了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联想与创意,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 四、运用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理解力 理解力是对某个事物或事情的认识、认知、转变过程的能力。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中職学生在理解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探究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辩证的、整体性的思考问题、分析事物的意识,有时不能正确把握现象和本质、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课上以全面认识事物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力。 例如,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第三课第二节"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的内容,学生总是反映,教材中的数据、经济学名词很难懂,更谈不上全面理解我国的经济形势,所以笔者做了更改。第一环节,教师设计六个任务:查阅资料,回答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现状);查阅教材中不懂的词汇;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的七个方面;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的五个问题;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分析自己所在专业的所属行业,哪个环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何避免?第二个环节,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六个问题。第三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分析事物的方法,结合课程内容提示学生如何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地看待事物。 以上三个环节中,教师设定的第一个问题很重要。"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现状)",这个问题是在教会学生要弄清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的问题,是避免因教材中的数据难懂,学生失去理解问题的兴趣。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解释,客观分析优势与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全面理解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最后是选取两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整体思考、学会洞察问题、学会类比、学会解释,从而提高理解力。 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思维力也叫思考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思维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思维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因为受到中考失利的打击,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不愿意去主动的思考,对抽象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课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例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的第二课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中涉及人际交往的作用、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方法、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学校内的人际交往、家庭内的人际交往等内容。如果按正常的顺序讲解,学生会认为太枯燥,笔者进行了改变。第一环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因为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在一年级完成的,学生刚刚入学,所以对新的环境要有一段适应期,如果这一阶段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笔者把"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习本部分知识。第二个环节,课堂上,教师打破常规的提问方式,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列举入学后个人或他人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可以描述具体的事)以及同学们的解决方法。教师用电脑记录,同时和学生一起按人际关系的种类进行分类。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按教材中"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方法"的内容,分析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妥当,如果欠妥,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第四个环节,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家庭内的人际交往问题,但要提示学生,家庭内的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决定了解决方法的特殊性。 以上四个环节中,教师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容,把"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以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抓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点。采用头脑风暴法,是增加学生针对同一类问题的信息量,扩大思维的空间。分类、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是让学生把握思维的方向和着力点,避免出现精力分散的现象。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家庭内的人际交往,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锻炼他们的概括和迁移能力,善于运用规律,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思维力。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雷.道德法律与人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庄永敏.经济与政治常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3]宦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4]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习能力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