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快速融资、快速迭代和实验。 快轮团队首次公开亮相,是在2015年3月31日京东股权众筹平台上线发布会上。 那天,快轮创始人刘峰骑着其首款独轮车EVA进行了现场路演,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及天使投资人薛蛮子这些投资界大咖都对EVA评价不错。 这个成立于2014年8月的年轻团队在众筹平台上获得了301万元人民币,算是Pre-A轮融资,随后极客帮又追加了200万元。在此之前,它的天使轮是来自真格的600万元。接下来几个月,快轮又分别拿到了极客帮和新沃的1500万A轮投资,刘峰透露,"3000多万元的大A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快速融资,能代表市场的认可吗? 快速的背后,销量是困扰 从2014年12月上线的EVA系列到2015年1月上线的RING系列,刘峰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让产品减重和稳定。这个1989年出生的男生,从小在父母的垃圾回收站里鼓弄各种发明,代表作如12岁时发明的电子摆变色球,15岁时发明的电子琴手套,19岁时发明的救援机器人。他认为智能出行工具的核心技术在于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目的是实现轻便和稳定。 一款独轮车的硬件部分主要由电机、电池和骨架组成,其中电池重量无法改变,减重只能从电机和骨架处下功夫;而稳定则主要依靠陀螺仪算法。 EVA系列到RING系列,从10公斤减到6公斤,核心在于电机和空心轮的重新设计。通常而言,电机设计要能满足动力加速的要求,因此电机的重量常常占到独轮车总重量的50%?70%。EVA系列,快轮使用的电机是5.5公斤左右的盘式电机。到了RING系列,快轮团队同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合作,前后投入800万元研发,淘汰了5套磨具,最终将电机做到了1公斤以内。 陀螺仪算法方面,"可以做到稳定系统同无人机一样"。基于这是核心代码的优化,刘峰表示无法透露更多。 "把握好产品核心,其他仅是产品外观而已。"刘峰说。 这是一个追求速度、创新,有激情和野心的团队,他们计划,2016年将陆续推出8款新产品,完成1亿销售额。 目标看起来很难,毕竟,EVA系列自2015年6月份正式销售以来,销量仅在3000台左右,而RING系列众筹结束,但尚未正式开始销售。 刘峰对这一结果也不满意:"一方面,2015年独轮车整体销量下降,进入新品鸿沟期。另一方面,10月份之后,独轮车进入销售淡季。此外,快轮目前只有一款产品,覆盖人群单一,没有去做大面积推广。" 不过,他看好2016年的独轮车市场,并在积极准备着:RING系列将在今年3月正式销售,定位于追求炫酷的年轻人群。 刘峰对《创业邦》表示,快轮定位于智能出行,但不仅限于做独轮车。他希望依靠RING系列先在市场站稳脚跟,再去设计新品,覆盖追求稳定的中年人群以及开发更加实用的智能代步工具,进行大面积推广。 目前,快轮专注于解决出行半径在3?5公里的消费者的需求。 卡位智能代步工具 智能硬件经常面临产品趋同的问题。对于初创品牌而言,通过产品快速迭代来树立品牌优势和行业地位或许是必经的选择。 也不难理解快轮的融资速度——唯快不破。这是刘峰的选择,而他能够吸引投资人,依靠的则是"行业爆发点下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速度"。 快轮团队目前有5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为研发人员。这20余人被分为4个研发小组,分别负责软件算法、硬件电路、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每个小组有一个核心人物负责,同时,他们也需要为各个产品线调兵遣将,以保证技术能够快速运用到产品中。 "我们每三个月会研发一款新产品,截至2015年年底已经有7款产品在开发。2016年会控制速度,但会相继推出8款产品。独轮车会越来越轻,同时会有新形态代步工具诞生,我们希望打造大众印象中的代步工具。"刘峰说。 为保证这一目标,快轮在供应链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自建生产线和代工。如今,快轮在南京有2000平米厂房,产能是每天生产500台,以保证产品快速实验、小批量生产和售后服务,此外还有3家OEM厂家在合作以保证产能。 第二,模具合作和产品销售分成。快轮同一家模具厂达成合作,对方提供模具,快轮提供设计。"如今已有一款产品正在尝试,这也是资金量不大的情况下产品快速推出的保障。"刘峰解释,"我们希望把从模具省的钱投入市场,从而多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