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孝顺镇中心小学通过为学生戴上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监测学生的上课专注度:"头环"会给学生的注意力打分,监测其上课时是否走神;数据会实时上传至教师手机,再由教师将得分发给家长。 对于浙江金华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部分学生佩戴号称可以监控"上课是否走神"的高科技"头环"引发争议一事,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10月31日下午回应称,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的,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目前,为平息质疑,当地已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和蔓延,一些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进课堂,依据大数据分析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然而,正如智能校服、人脸识别技术进校园引发争议一样,这款会给学生注意力打分的"头环",也引发了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是这些新技术在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侵犯学生隐私、泄露学生信息的安全风险。 就这款智能"头环"而言,数据会通过网络实时上传到教师手机,再由教师将得分转发给家长,谁能保证在上传和转发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信息不被非法盗用?学生如果因此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学校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退一步说,学生的注意力有必要用这种智能"头环"监控吗?从报道看,这种智能"头环"只是给学生注意力打分,监测其上课时是否走神,并无提高学生注意力之功效。这款智能"头环"并没有来自于教育和科技部门的权威论证,监控得来的数据是否靠谱,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都有待验证。 从另一方面看,戴着像"紧箍咒"一样的监测头环,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学习吗?在笔者看来,学生戴这样的头环,不但不能提高注意力,反而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注意力,也称专注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是学生提高听课和学习效果的必备能力。注意力既有先天差异,也可以后天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时时关注学生注意力情况,据此调整教学策略,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有效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即使教师通过观察和监测,准确掌握了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得分,如果不采取措施,也毫无意义。因此,学校与其用智能"头环"监测学生的注意力,不如加强研究,引导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就提高学生注意力而言,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比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上,如何做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问题情境和课堂用语上,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方式上,如何独辟蹊径,引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开发和媒体使用上,如何生动形象,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种新技术在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教育、科技等部门的权威认可、严格规范、科学指导,完成科学和伦理的双重检验。笔者并非反对学校引进和运用智能技术,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过程,提高学生注意力是教师的任务,不必用技术节外生枝、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