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八小時",我认为是个不准确的说法。以住在北京燕郊地区的上班族为例,即便他们的公司不加班,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假设公司要求员工8点钟准时打卡,假设公司在望京写字楼,那么住在燕郊的员工至少要提前两个小时出家门,在交通不是严重堵塞的情况下,能在8点钟之前准时坐在工位上。下班依旧要花费两个小时才能回到家。这样算下来,每天就是工作12个小时。如果遇上年初那样的疫情,燕郊公交车停运,那么上下班的过程就更加难以计量了。而且,我们不能保证即便不加班的公司也有加班的情况,遇上这种情况,什么时候能回到家,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你要问这类人群:"你工作快乐吗?"他们会直接怼过去:"你才快乐呢,你全家都快乐。" 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找一份工作,得到收入养活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能得到快乐,相反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觉得在工作中感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为什么大部分人无法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呢?倦怠一:收入和消费不匹配 1997年出生的王天娇在一家新媒体公司上班,主要负责公众号引流工作,月薪8000元。作为年轻女性,王天娇也同样喜欢漂亮衣服、高档化妆品,喜欢买各种好看的包包,出租屋里摆满了各种玩偶。这样的消费观念让她经常入不敷出,所以她就从花呗、借呗等平台透支消费,有时到期无法偿还,就会很焦虑,工作也无精打彩。 王天娇这样的消费观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一方面,追求更好的消费品,是人性使然,收入水平的提升自然带来消费标准的提升;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享乐主义依旧心存警惕,批判一切过度消费的苗头。正是这种相反的张力,给很多消费者带来认知失调:一边借助消费彰显自我,疯狂买买买;一边又自称"剁手族",愧于将消费记录示人。正所谓购买时有多狂热,下单后就有多心虚。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为自己各种各样的消费欲望买单,可是眼前的工资却又无法满足自己。越工作反而越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倍感心累。 在生产领域,强调竞争与效率,要求自律、勤奋、奋斗、理智,鼓励醉心于事业和成功;而在消费市场,追求更大的销量,强调的则是时尚、自我满足、及时行乐,鼓励攀比心理。然而,生产者脱下工装就是消费者,工作中一套文化,生活中另一套文化,这种心态怎能不别扭呢?倦怠二:与讨厌的同事一起工作 在职场上,我们永远无法喜欢全部同事,也会碰上几个奇葩同事,无论是讨厌他们喋喋不休还是勾心斗角,我们都不可能直接豪爽地辞职避开这种人,因为你在下一份工作,可能会遇到更奇葩的人。可是工作中我们无法拒绝这种摩擦,我们只能一边和自己的闺蜜吐槽,一边忍受,因而感到无比心累。倦怠三:在工作中没有成就感 电影《摩登时代》讲述的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最底层的工厂工人查理就算再努力,也无法实现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查理负责的工作主要就是扭紧六角螺帽,这样日复一日机械般的工作行为使得他最终精神出现了问题,伤害了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位穿着带有六角形纽扣的裙子的女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还没有严重到像查理一样精神出现问题,但其实很多人和查理一样无法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每个人工作只是为了得到一份收入,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从事这样的工作。日常琐事占据了大家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根本没有人去思考工作对于自己到底有什么样宝贵的意义。社会精英需要极高的智商,而大部分其实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所以每个行业里几乎是底层工作人员人数最多,他们做着最基础的工作,感到无聊和心累。企业能做些什么 职场倦怠,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早在1974年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但直到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才正式承认职场倦怠是一种合法的疾病。很多人不仅要承担日常工作量,还要平衡家庭职责,因而在家办公的时间会比往常更长。 我们都知道,员工越快乐,工作效率就越高。《孙子兵法》中说道,"是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于打胜仗的人总是营造一种必胜的形势,然后靠兵将以势取胜,而不苛责下属,因此他能够很好地选择人才来让自己营造这种必胜的形势。然而,时下又有一种新的说法,想让员工快乐,只有一种办法——钱多活少离家近。很显然,企业要运转,就不可能满足这一"无理"的要求。对于多数职场奋斗者来说,如何通过更加快乐和健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价值,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 第一,重新审视岗位描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组织心理学家大卫·加维奇博士认为,想要重燃员工的工作热诚与激情,应该从重新审视岗位描述开始。如果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是企业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清,那么HR应从业务流程梳理开始,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如果企业没有规范的业务流程的话,不妨在工作分析之前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标准文本。 第二,优化用人机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工作激情。一个简单的类比就是,要想让动物园的鹿群保持健康的精神和体魄,需要在鹿群中放入一只狼,HR人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狼放进去。 第三,岗位轮换。通过改变员工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为员工带来新鲜感,刺激他们身上已经麻木的神经,让他们在变化和压力中重新"活"过来。以索尼为例,索尼公司每隔两年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员工,不让他们被动等待工作变动,而是主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的岗位轮换,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人才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第四,工作丰富化。有些不能轮换的岗位,可以通过目标多样化、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通过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改变,让员工更加完整、更加有责任心地去工作,使员工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 增加员工责任,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将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按照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决定报酬与奖励,通过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决策的自主权,来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等。 第五,营造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如果要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就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如岗位安排、工资报酬、职位提升、降级、降职及解雇等看成是企业真正的"控制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下的严格奖惩。奖要重奖,罚也要严惩。同时,企业应该对员工的工作目标给予重视,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反馈,并帮助其成长,当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优缺点在哪里,绩效管理也就成功了一半。 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内,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赞赏和奖励,从而会使员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作者单位 中国建设银行 沈阳于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