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两周年的日子已经开始进入百 日倒计时,已经不好意思管自己叫作"职场新人"了。有一天我想,自己从"新人"到"非新人",有木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二者之间的临界点又在哪呢?正好上 周回本部为公司新人开经验分享会,趁机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了我从职场"新人"到"非新人"的三个临界点。 1.专业知识: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前 一阵子和一枚在淘宝做营销策划的童鞋聊天,我们有种共同的体会,就是开始对专业知识的体系化有所渴求。在新人期,急于证明自己的我们,通常会寻找到一个着 力点,急中发力,在某个细分领域出点成绩,以求尽快在组织站稳脚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岗位会被逐步界定,与此同时,工作内容也被渐渐收缩在某个小小的 范围里。 有 句话说,你可能对坐在你旁边的同事的工作内容完全没有概念。这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客户公司市场部开始了一轮别样的培训,每周请几位同事,为其它的 同事分享自己岗位的工作内容。市场部部长开展这项活动有个很好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大家能对整个市场部的各种职能有所了解,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那个小领域。 这样以来,未来升职也好,跳槽也罢,别人说起与其它岗位相关的东西时,你不至于没有概念。举个例子,你可能知道某同事是负责展会的,但对"展会"的理解只 停留在布展而已。经过相关同事的分享,你才了解,原来展会的筛选、价格的谈判、供应商的选择等等都归他负责,而且什么规格的展位报价大概是一平方多少钱, 他心里很有数。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在 自己的小领域里呆久了,又耳濡目染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东东,时间长了会发现,关于某个大的知识范畴,譬如说营销,自己东知道一点儿,西知道一点儿,但除了自 己的职能,其它的都知道得很浅显,并且这些已知的东西也是散落在各处,不成体系,没有一根线去把它们串在一起。这个时候,就开始对体系化的知识非常渴求。 许多人会选择在工作3年左右的时候回炉读书,就是想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工作中学到的东西,为下一次起飞加满油。另外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重拾经典,如曼昆 的《经济学原理》或者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回归到经典教材里,通过结合工作经验的二次阅读,明晰自己的位置,提升专业上的格局。 2.社会经验:脑袋里开始出现"话语验钞机" 一次在工作场合,我和一个人面对面单独沟通,TA开口说第一句话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的,我的脑袋里忽然蹦出四个字来:TA在胡说。 那 个瞬间,我记忆尤深。从那以后,我发现我开始比以前懂得"听话"了。不再是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而是去思考,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说。有一回听到一枚童鞋跟 TA上司的上司说:"我的上司说话总是矛盾……"TA还没说下去,那位上司的上司就说:"你这样想说明你没有理解你上司的话。"我在旁边边听边想,的确如 此,领导讲话,都是依照组织不同阶段的需要,去朝着不同方向的导。有时候,前一阵子的引导和后一阵子的引导可能看上去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这并代表TA 讲的话前后矛盾,只能说明你没有意会TA的话是在引导你们,你只停留在字面上,光顾着抠字眼儿去了。工作时间越久,越觉得大人物们讲话,都是因时、因地、 因人、因利而需,木有什么对错。 这 种倾听的能力只是社会经验一个很小的分支,之所以拿它来说事,因为我只在这方面感觉得到自己明显的长进,也许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常常在饭桌上,还是被人 一眼瞧出就是一枚丫头片子,每每这时就觉得修炼之路漫漫,只能用"什么年纪干什么事"来安慰自己,呵呵~不过话说回来,一些工作时间已经相当不短的人,对 起话来还是说不清楚也听不明白,表面上已经不是菜鸟了,其实还没有跨过这个临界点,而且很可能,永远也跨不过去了。 3.外部评价:得到由外及内的认可 一个人在工作上的价值常常是借由他人的认可来体现的。这种认可也许来自上级,也许来自客户,甚至也可能来自下级或者供应商。一般说来,菜鸟的第一句认可都是来自直属上司。但是要证明自己已经不再隶属"新人"的范畴,来自外部的认可是不可或缺的。 那些要与客户接触的岗位,在新人期,总要做上那么一阵子小跟班。道理很简单,内部都觉得你稚嫩,哪敢把你扔出去给组织丢脸。反过来说,大多数商业组织都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一旦你受到客户的认可,在组织内部就会受到加倍肯定。 那些不直接接触客户的岗位呢?我客户的公司有句指示:"一线销售人员用业绩说话,二线内勤人员以一线人员的口碑说话",我觉得,也不无道理。 总之,认可这东西,由内而外只是初级,由外而内才是目标,也是价值的终极体现。 这 会儿,咱也装模作样地带起了新人。看到别人的种种"菜",总会想起曾经的自己。从"新人"到"非新人",只是漫漫职场路的第一阶,往下的槛儿还多着呢。单 从专业上说,就像人生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一样,专业知识也是从专到泛,再由泛到专的一个过程,体系化并不是终点,专业化才是永远的追求。至于社会经验 和外部评价,都是要耕耘一生滴营生。 还没迈过"新人"这步的,抓紧点儿,成长不等人。迈过了这步的,就得想想下一站在哪:是在某细分领域成为小牛人儿,还是用某种特质让自己在人力市场具有议价能力? 知道往哪奔,才能有奔头儿,日子总得奔起来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