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建筑外形设计中文化和建材的功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居民、社区、企业,还是公共设施、街道、城市,对建筑的外观形态越来越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建筑的外观形态制约了其在市场发展中的份额,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关系到社区的价值,涉及城市的品牌和风貌。对于建筑工程本身来说,建筑的外部形态是直接制约建筑是否美观与出色的关键。因此,在建筑设计整个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与体现建筑的整体形态,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发掘与赋予建筑材料独有的文化艺术元素。
  建筑外部设计与建筑材料的发展
  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建筑整体空间的构成元素之一,也是传递一种视觉感受的第一要素,是关系到建筑形态设计成败的关键。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在人们在精神层面,对心灵感受、视觉感受、以及艺术品位都提出不同程度的新要求。建筑的规划、开发商,以及工程的设计、建造者,若想使建筑的外部形态在众多建筑物中独具一格、独领风骚,就必须选择适合时代发展需求与使用者的文化诉求的造型与建材,同时,设计师运用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设计理念运用上,充分利用设计师自身的专业优势,让建筑独具魅力的同时,赋予建筑的自身灵魂,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从众多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要做到这些,不仅与建筑的材料选择和合理运用密不可分,特别需要設计者在建筑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为建筑的独特"价值"的实现做好铺垫。
  在一般的建筑工程形态设计中,首先要将整体设计规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隶属于外部设计;另一部分隶属于内部设计。无论是隶属哪部分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的使用功能,一切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作为主要根据。外部设计中的防雨、防渗漏、防风、耐腐蚀等基本性能是建筑使用功能的关键构成,其次是在建筑的使用功能上如何最大程度地运用建筑的材料发挥建筑的文化和艺术魅力,从而展开建筑外部形态的设计。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和选择,能促使建筑自身达到需要的文化形象与视觉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
  不同的建筑材料其使用性能和文化艺术特征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该建筑的材料就成为外部形态设计的关键。在建筑设计师的角度上,首先要充分了解每种材料的特点、功能,以及各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和谐搭配,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深厚的设计基本功以及对建筑材料的熟知。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充分领悟设计的内涵,并将这种内涵应用在建筑的设计中去,帮助建筑外部形态达到设计的功能、文化与心理预期,并在色彩搭配和整体设计风格的把握上,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与特色。
  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建筑材料的发展最为广泛,已经由原始的枯树枝、黄泥,到墙砖、瓦楞,再到现代的陶瓷、石材、金属、玻璃等逐步演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还在探索更多的新材料。20世纪初以来,新材料大量应用于建筑外形领域,包括钢筋混凝土、高强结构钢、钢绳、玻璃、膜、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加工木材等。建筑材料与建筑外形相互促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建筑外部设计与材料需要具备的双重属性
  建筑外部形态的美观程度离不开建筑材料,不同材料的应用对于建筑的整体风格存在很大的影响。建筑材料,在构成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伴随着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这种基础地位更加牢固,在建筑外部设计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材料已然成为建筑外部形态设计成败的关键制约因素。在建筑外部设计的开展中,设计不单单要具备文化艺术价值属性,同时还有具备使用属性,只有兼顾这"双重"属性,设计价值才能真正地发挥。在岁月变迁中,建筑材料需求承受时间的洗练,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其文化艺术价值属性以及使用属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发挥出来。
  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对建筑材料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材料的承受力。在受到外力的影响下,建筑材料的变形。建筑施工中,材料受到外部力量的压迫,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中,对于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的承受能力需要重点去实践考察。
  材料的强度。建筑强度是制约建筑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建筑施工因素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施工开展前需要重点预测和考察的指标。
  材料的韧性。应用在外部设计中的建筑材料,其韧性的考察必不可少,对于韧性较强的材料,通常也具有很强的抗挤压能力,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普遍很强。
  材料的耐磨损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首先,在建筑的使用和施工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建筑造成磨损,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将材料的耐磨损性能考虑在内;其次,建筑材料多是由人工合成,其内部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也是制约建筑材料能否被广泛应用的直接原因。
  材料的抗腐蚀性。在漫长的建筑使用过程中,需要建筑材料具备耐腐蚀的性能,而且这种性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由于现在大气污染严重,酸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对于建筑外观的破坏程度也不断增加。
  在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性能第一位"的原则,对于材料性能的考察与实验,是材料投入使用前必须要采取的措施。与此同时,建筑材料的文化艺术性的展现,要根据色彩调和的原则,在满足建筑性能的基础上,大胆地创新,将设计的内涵和建筑的内涵有机结合。同时还需要充分地将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能考虑在设计的应用中。
  建筑设计是思想文化导向很强的一项工作,通常情况下的建筑材料,其文化艺术价值性能的发现、发挥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例如材料的自身性质、成色、质感、纹理、通透度、光反应等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是制约建筑外部形态是否美观的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建筑外部装饰展现内容之一,建筑材料自身文化艺术价值性能与建筑设计最终的文化艺术呈现有很大关联。
  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建筑材料应用的根本原则
  地域性原则。杰出的设计来自对所服务的当地社会、组织与文化有着深刻领悟的设计师。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要遵循客观规律,本着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原则,在一般原理、原则的指导下,与施工地域当地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以及地势、地貌等诸多制约因素紧密连接,特别是要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充分把握和了解。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开展中,要充分抓住当地人的文化取向、审美偏好、习惯特性,使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要从购买、使用人群和组织的角度出发,将自然和人性的特征因素进行充分筛选,最终选择最适宜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选材。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再创造,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应用于材料的使用中。要借鉴当地别人成功的设计案例,最大程度地保证将设计应用到实践的可能性,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建筑成本。
  同时,当地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也应广泛地应用在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中。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将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城市文化以建筑创造性的方式加以表达,进而传承和发扬当地的建筑文化。在技术标准上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在人文上有自己的个性,符合居民、企业、社区、街道、城市的文化特色。在这种应用中,还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精心的筛选,将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完成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中国元素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促进建筑自身"价值"的发挥。
  生态性原则。在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当地客观的地域、气象因素。任何设计的开展都要遵循客观生态规律,将自然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首先要从地理位置、地貌形态、光照情况、空气湿度、温度变化等多个因素进行深入考察,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材料。例如,在空气较为湿润的地区施工,材料要具备很好的抗水性能以及抗腐蚀性能,同时空气湿润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材料也要具有抗菌性能。对于在高寒地区的施工中,要考虑材料的耐冷抗冻性能,不会因为温度的降低而破损、爆裂、掉落。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温度也相對较高,要考虑材料的耐高温性能,不会因为温度过高,造成材料的褪色、掉皮,甚至自燃现象的发生。而在四季分明的地区施工,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制约在该地相关建筑材料是否适用的直接原因。
  环保原则。建筑师、开发商必须对环境负责,在进行设计时就应该将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进去,建造绿色建筑。还要特别重视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应用,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最显著特征是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装饰性,无毒、无污染,使用寿命长,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可回收性。当前很多环保健康的新型材料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形工程中,我们应该掌握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与此同时,要积极采用绿色建筑节能新技术,包括高效保温隔热外墙体系,高效门窗系统与构造技术,热桥阻断构造技术,遮阳系统,绿色屋面系统等等。
  一个好的建筑外部形态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提升建筑的品牌价值。建筑外部形态的设计中,建筑材料要具备实用价值和文化艺术观赏价值,同时在施工中,要充分地尊重当地的客观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并不断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融合,并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中。
  (
网站目录投稿: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