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神话"的意义在于,它曾采用"掐尖"、"题海战术"等方式提升高考成绩,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提供了经验。现在,"尖"虽然少了,但总体升学率却未受影响。它的"神话"不再,是教育回归常态的表现,也是教育走向公平、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必经之路。 对于当地很多尖子生和家长而言,能不能"掐出尖",恐怕不是个概率问题,而是一生的命运问题。如果向"尖子生"的倾斜,没能带来普遍繁荣,反而造成普遍平庸,那尖子生们的牺牲,岂不是过于惨烈?所以,在为"黄冈神话不再"叫好的同时,理应探索欠发达地区的中学该如何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人们总是相信一些未经审视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水平很难在短期内提升;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不是高水平的老师教出来的,就是自己做题练出来的;即便"不知其所以然",题做多了,自然得高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黄冈神话不再",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既往的"信条"无法适应时代的新需要。 虽然,我并不十分了解黄冈中学,但我的家乡有一所情况类似的"超级中学",同样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而且奉黄冈、衡水为楷模。同黄冈中学命运相似,随着高考试题越来越活、竞赛加分取消,它的"辉煌"也岌岌可危。这其中,固然有种种外部原因,可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其自身违背教育规律,对良性发展人为拒斥。 在一座小城市里,这所"超级中学"是大多数孩子获得高考佳绩的唯一希望。每当省里刮起改革、减负之风,校方的回应是"我们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只能依靠加班加点,拼命做题、不断重复,否则,将来高考时如何跟省城的‘官二代’、‘富二代’竞争?"一旦涉及社会公平,一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似乎都有了合理性。对学生如此负责任,学生当然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也一定全力配合。相比教师水平不足、文化氛围不好,更悲哀的是,这里的老师们很少琢磨教学,几乎不相信自我发展的可能,无视学生思考的意义。 鸡能吃激素长大,也能在山上散养长大。但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散养"适应高考确实有难度,学校就给学生疯狂"喂激素"——与其在讲道理上浪费时间,不如题海相见。一旦尝到了甜头,学校和老师更是习以为常,忘了自己喂的是"激素"。在大量做题、大量考试和大量批改试卷之外,他们更是很少考虑如何改善教师的课堂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视野、能力和思维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试题一变,需要活学活用,"神话"势必破灭。 在适当范围内机械重复,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必然要求,但不代表为了多考一两分就有必要"垂死挣扎"。而且,少年学生们过着成绩被高度曝光、行动被高度监控的生活,恐怕有点危险。现在的黄冈中学,也许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对于更多"步后尘者"而言,在一些教育观念仍需审视的当下,学校至少不应为了名利而忽略学生的成长规律,盲目采取一些激进的教育措施。 更进一步而言,人们在纠结教育的"蛋糕"如何切的时候,还需共同探讨,如何把适宜的学习材料给予适宜的学生,并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引导和评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