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一种对丧失感的情绪性反应,它是一种情绪,日积月累将成为一种长期的情感——抑郁。如何辩证地对待悲伤的逆流,直接关系到生活的质量和身体的健康。 悲伤对人的心理是十分有害的,恶性的循环性悲伤会让人感到孤独、绝望、茫然、无助,甚至会引起临床抑郁症,患得患失,抑郁成疾,而持续的悲伤也会削弱身体免疫功能,使脏器等发生病变,影响生理机能。 若想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就要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提高认知,掌控好情绪波动和意志行为等,不让悲伤将情绪占据,而是以积极状态面对它,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情绪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外界环境的变幻,保持心理平衡,不让其受外界掌控,才能让悲伤情绪无落脚之地,落荒而逃。 若让悲伤情绪逆流成河,不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它、引导它,就会在长期的悲伤中产生抑郁心理,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是与人淡薄、丢掉工作、失去自我,因此,如何辩证地对待逆流的悲伤,不让其阻碍自己,也是一门学问。 虽然现代社会都在宣扬"做人要乐观"的正能量,但美国的科学家却认为,这种观念也不完全正确。英国的《每日邮报》曾经刊登纽约大学心理卫生系教授沃克·福特的研究小组的一段话:悲伤带来的负面情绪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环节,是人天生的自我保护功能。换句话说,悲伤也许对健康有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过短短数十年,却要经历太多坎坷和磨难。"不要抑制悲伤,把它释放出来。"福特教授说,因为悲伤能让人变得坚强,更有能力面对挑战。很多成功的人,都会在回忆自己的艰辛历程时表示,曾受到精神和悲伤的情绪困扰。然而,这种释放只是释放情绪,当悲伤逆流成河,那它就不再有益健康,而是阻碍自己前进的绊脚石,让自己陷入悲伤中,不辨方向,不明是非,继而失去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一事无成。 生活压力大,很多人使用药物来抵抗悲伤和抑郁,这是错误的做法,它不仅会影响人类情绪的成长,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福特教授认为,用药物治疗悲伤等同阻止自己接受痛苦面对现实,只有真诚地接受悲伤,坦然地面对失败,才能让生活充满阳光。 施永辉是一名80后,也是北大知名的"小小"学者。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阶段即进入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研究,2002年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学院保送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现任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主力、项目负责人。2006年,施永辉领导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杂志The Plant Cell上,成为在这一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位北大在校学生。由于成绩突出,他被授予2006年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获得学校通令嘉奖,并被评为"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当记者问及他是否将自己视为学者时,施永辉笑了笑,说:"我当然算了,学者也有大有小嘛,我应该算一个‘小小’的学者。"记者又问他眼中的学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他略微思考之后笑说:"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其次还要有很高的EQ——情商,学者应该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兴趣,要有洞知一切的好奇心,这样才能不断地产生一些新想法,做出新的成果。此外,科研中遇到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挫折面前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让悲伤的情绪占据脑海,从而失去兴趣和耐力,要学会整理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逆流,这些不仅需要高智商,还需要高情商。" 执着的理念、持续的好奇心,加上辩证客观地面对事物的态度,还拥有坦然的心态与善于整合团队力量的领导能力,在漫长的科研苦旅中,成就了今天的施永辉——这位80后的"小小"学者。 悲伤可以带来保护作用,当强烈的悲伤情绪阻止了很多正常机能的运转,让我们不得不停止正常的工作,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也可以说悲伤给我们的心理起到了威慑作用。让人不再傲慢无理,变得谦逊好学。 可见,在悲伤逆流中,乐观、积极、客观、辩证地与其相处,可以及时将悲伤发泄出去,然后进行自我安慰和剖析,收拾好心情继续奋斗,而不是让悲伤逆流成河,无可挽回。不怨天尤人,不总忧思将来,只看准脚下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既然悲伤在所难免,就要学会利用悲伤,辩证地看待悲伤,不让其逆流、左右自己的生活,才是至关重要的。 (1)不让悲伤逆流 悲伤的情绪要适可而止,莫要任其发展,使其如影随形,从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使自己在悲伤的逆流里不能自拔,最终纠结至抱怨、抑郁,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2)辩证地看待悲伤 悲伤的情绪就如同吃饭穿衣一样稀松平常,千万不要将它扩大化或深入化,悲伤过后,发泄完毕,微笑着擦干眼泪和伤痕,再次整装待发,直到喜悦满溢心房,悲伤只能远远逃离。 (3)浅淡生活 与其攀比、挣扎在悲伤的情绪里,不如学会浅淡生活。任凭外面风雨琳琅,我心自是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你有你的成功,我有我的喜悦,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我心淡然快乐,就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