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了一部电视剧《山海情》。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为了扶贫,当地政府在黄河边规划了玉泉营吊庄基地,号召西海固的农民们分批移民搬迁。所谓吊庄,就是一家出一两个劳动力,先到外地开荒种植,一户人家分居两处,等新的土地平整好、屋子盖好之后,再全家搬迁过去。但是飞沙走石的荒漠,条件太过艰苦,搬迁来的村民第二天就走了一半——这就是电视剧《山海情》开头的故事。 为了完成扶贫目标,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吊庄办,但是,究竟让谁来负责呢?这让杨县长犯了难。她千挑万选,选了当兵退伍的张树成,因为相信他当过兵、打过仗,具有不怕苦、不怕难的品质,能在吊庄这个"硬茬岗位"上往前冲。但是,张树成一开始的表现却是让人失望的——一批刚搬来的移民从玉泉营逃回了涌泉村。这还不算,张树成不仅不积极反思自己,还乱找理由,强调各种客观困难,埋怨营地各种不好。 追剧追到这里,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不觉使我联想到,吊庄办主任这一岗位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胜任力?该如何去构建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对此,我们以访谈的形式来帮杨县长捋一捋,到底吊庄办主任这个岗位要选个什么样的人。以终为始地思考 关键问题:需要这个岗位上的人产出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们先把任职资格、胜任力、素质能力、人才画像等概念放在一边,以终为始地想一想,杨县长作为吊庄办主任的直接上级,希望吊庄办这个岗位的负责人向她交付什么样的工作结果呢? 对此,杨县长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希望吊庄办主任能够推动吊庄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县里吊庄移民的指标。" 请注意,这就是吊庄办主任最大的绩效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还不够具体,我们需要引导杨县长再描述得更明确一些。 "如果再具体一些的话,一方面就是能够根据每个村的吊庄指标,动员当地村民参加吊庄移民;另一方面是做好营地通水、通电、就业安置等后勤工作,让已经前往营地吊庄的村民,不要因为暂时的艰苦困难,放弃吊庄跑回来。只要这两项任务都做好、做到位了,县里的吊庄指标肯定能完成。" 说到这里,我们在纸上先记下两条:思想动员以及涉及电力、水利等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寻找主要矛盾 关键问题:吊庄移民工作中,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县长沉思片刻说道:"应该是村民的思想工作吧。" 为什么呢? 杨县长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参加了吊庄但吃不了苦又跑回去的村民,就像一个个大喇叭一样,他们说营地那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这不行,那不好,其他村民听了之后自然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人员费尽口舌也没用——你说吊庄移民未来百般好,但村民却说,未来,未来,那不就是还没来吗? 现实情况跟宣传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基层工作不好开展,每家每户都有特殊情况,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往往二十户人家,有二十五种不同想法,你还没法儿强制着来,总不能拿绳子拴着人家去吧? 这一点主要还是围绕思想动员能力来说的。看来思想工作和动员能力的高低,成了胜任吊庄办主任岗位的关键。 随后杨县长又补充了一点,吊庄移民工作不好干,她最担心的,就是绞尽脑汁选出来的人,一朝碰了壁、吃了苦,就打退堂鼓,想要调回原部门,或者被动等待,能应付的就应付,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吊庄移民工作当中"最大的困难"了。 于是我们可以在纸上再写下一点:吊庄办主任,要具有死磕到底的精神。从经验中寻找答案 关键问题:根据过往的经验,基层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具体要怎么做? 杨县长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虽然之前没干过吊庄移民的活儿,但基层工作经验是相通的。对于上面这个问题,她若有所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总结了基层工作的三个特点,也是基层群众的特点: 第一個特点: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 负责吊庄移民工作的张树成刚到涌泉村的时候,拉着村支书马喊水组织村民大会,宣讲参加吊庄移民的各种好处,说玉泉营东边挨着黄河干渠,西边是沿山铁路,南边有一个国营农场,北边是个叫宁安的城市,东西5.2公里,南北3.75公里,总土地面积是29200亩,可规划用地是21100亩……讲了一大堆,但是老百姓对这些根本没有概念,也不感兴趣,大家反而更关注现实的各种困难,比如去哪找钱改造沙石地、啥时候能通水等等。 再比如,刚毕业分配到吊庄办的马得福,劝自家叔叔要艰苦奋斗,更是被叔叔讥笑,说他是"官腔官调",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 所以杨县长总结说,基层工作人员只靠讲政策、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知道村民在意什么、担心什么,让这些"政策"和"道理"与他们产生联系,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他们去了之后能得到自己在意的哪些东西。你说"可规划用地是21100亩"他们觉得跟自己没关系,但是如果你说迁过去之后有地种、有水浇庄稼,他们就会动心。而且,对于村民们的担心和顾虑,基层工作者最好都能提前考虑到,都有办法和解决预案。 在这一点上,后调动过来负责闽宁村建设的陈金山就很聪明,村民想要赚钱,他就直接告诉村民,劳务输出到福建每个月能挣到七八百,"赶上县长的工资了",而且"名额只有100个",人为制造稀缺性;村民担心到福建两千公里路途太遥远,他又抛出专人专车送过去的方案;村民担心女孩子背井离乡只身去外地不安全,他则亮出在当地设立劳务处、安排当地干部驻点管理等办法。 陈金山是怎么把群众内心的担忧摸得那么清楚呢?无外乎实地调研、总结经验、请教前辈等等方法。摸清底数之后再研究对策,将问题各个击破。 第二个特点:瞻前顾后、不敢出头 村民们不爱出头,喜欢先观察别人怎么做,然后跟在后面。例如,涌泉村七户人家到了玉泉营之后,只要有一个带头回去的,其他六户纷纷跟着回去。所以杨县长说,基层动员工作就是要找一两个能挑头、说话又有分量的,先树立榜样,这样大家才能有样学样。而且还要找那些真正能吃苦的人——在艰苦地区生活的人,不一定就是能吃苦的人。 涌泉村现任村支书马喊水的做法就很聪明。虽然他当着张树成的面也强调各种困难,说大家都不愿意去,建议张树成把皮球踢给县里,但背地里却找到思想觉悟高、家族辈分高的老村支书,提议说两家人先带头,以身作则,而且还把老村支书请到村民大会的现场。老村支书甫一进场,群众不顾正在台上发言的张树成,纷纷起立让座打招呼,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第三个特点:欺软怕硬又外强中干 村民当中不乏油滑懒散之人,比如涌泉村的吊庄困难户李大有,他深谙农村风土人情。从带着首批吊庄户逃跑开始,在听说自己被定性为扰乱政策后,总在马得福面前"耍赖"喊着"不去不去就不去"。在移民新区面临通电困难等问题时,他总是从旁煽风点火,是移民区各项工作中最大的"刺头"。 面对李大有这种狡猾自私的村民,吊庄办主任如果只做老好人,任何建议都采纳,种种诉求都答应,遇到哭闹撒泼就妥协,那必然是寸步难行,无法推进工作。因此,吊庄办主任这一角色,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既要在平常能和村民好好说话、说村民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又能在关键场合拉得下脸镇得住场子。总结具体的标准 通过对杨县长的"访谈",我们可以整理出以下收获: 首先是胜任吊庄办主任岗位至关重要的素质,包括死磕到底不服输的精神、接地气的思想动员能力,以及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 其次,我们针对每一项素质列举关键行为标准,这里只针对最关键的思想动员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能够把吊庄移民的政策讲清楚、说明白; ◎能够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对于村民普遍在意和担心的问题,能够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 ◎对人际关系敏感,能够找到村里思想觉悟高、说话分量重、具备艰苦奋斗品质的榜样; ◎有原则、有主见,既能和群众有效沟通,关键场合又敢拍桌子。 以上内容以《山海情》里吊庄办主任这一岗位为例,还原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过程: 1.以终为始地思考:需要这个岗位上的人产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在选人过程中,考察的一切素质、行为都是为了这个结果的产出,这也是我们判断模型中各条目是否合理、是否必要的最终标准; 2.寻找主要矛盾:在某项工作中,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并進一步追问,造成这个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答案通常都会落在当事人自己身上,比如他的认知、他的价值观、他的习惯等等,这些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模型中最关键的素质项有哪些; 3.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答案:根据过往的经验,某项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在这一步,我们要看某项素质或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把优秀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都提炼出来;如果是全新的工作,无法参考过去的经验,那就需要我们参考其他类似的工作,或根据上级的期待和要求,先提炼出一个版本,再不断修订完善; 4.总结成文,反问验证。 我们把这些胜任力全部列出来并向杨县长进一步确认:"如果我们选出这样一位同志,让他来担任吊庄办主任,能够实现您所期待的结果吗?"杨县长坚定地点了点头。 胜任力模型是组织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为员工行为的改善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但是,绝大多数公司都只有管理岗位通用的胜任力模型,我们更希望能针对其他类型岗位建立这样一套指导标准,并且能够根据岗位的要求随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