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牛逼的产品,总是能自己创造一些词出来,例如之前百度贴吧出了"屌丝",而如今,大家称呼一些牛逼的文案,往往会用微信造出的"十万加"来指代。 所以我们看到了太多冲着十万加而去的文案、视频、八卦、漫画等等,我见到很多做新媒体培训的,只要讲师祭出"如何做出十万加的文案",一定是很多人报名,生怕自己错过了风清扬开大课传授绝世武功。例如我这个标题,其实内容全文跟"十万加"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是我一直很好奇微信是在什么心态下推出这种半阉割的数据呈现方式,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很多刷屏好文章,例如阿禅最新的那篇《踹车轮》,也还不到一万阅读。反而是很多耸人听闻的谣言/养生健康/低级鸡汤,只要推送马上就过十万加。 所以在价值感上,十万加与否绝对不是一个衡量标准,那只是几年前的流量海量思维的延续罢了。 一.两个"少就是多"的新应用 这几天看到了两个新应用,其实都让我对流量思维进行反思,因为这两个应用秉承的是"少就是多"。 第一个是 Quartz,当我在朋友圈谈起这个应用的时候,就有人问我这和国内的新闻客户端有什么区别。 Quartz 其实我第一次打开的时候,整个人有点懵逼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因为它上架在 NEWS 的类别里,而我之前却真的没有想到新闻阅读应用可以这么来做。 这就是一个聊天窗口,好像你在跟朋友发短信一样,先跟你问早上好,然后给你推送一条新闻的最精华的句子,你可以点进去看新闻,也可以选择它给你预设的表情按钮或者简短评论。 整个感觉就是你早上起来,合租的室友跟你问好,然后神秘兮兮的说:"我靠,你知道昨晚发生了什么么?XX居然把XX 给 XX 了,你说 XX 不 XX? "这时,你惊讶的说:"我 X,这么火爆?还有什么消息?" 第二个是 Serial Reader,这个更是奇葩。就是你进去可以选一本经典书,开始阅读。但是每天只能读一章,过24小时,你才能打开第二章。每章的阅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你唯一可以设置的是,你几点起床,那么新的章节就几点推送。 这两个应用在我们看来都挺反人类的,作为新闻应用,你居然就那么给我随便推送,我还没办法定制,你推一条我就要看一条。作为阅读应用,我想一气呵成读完都不行,急性子的人岂不是要去死了? 二.反人类背后的逻辑 我打赌,这两个应用都做不大,用户数应该很难突破10万。 但是这重要么? 重要的是它俩能凭借自己的调性,找到一批自己的核心重度用户。对于 Quartz 和 Serial Reader 的用户来说,在繁忙的每天工作中,上下班的路上,随手打开应用,看上两条新闻,或者阅读一章电子书,丝毫没有压力。而不是给他们一个新闻客户端,打开后导航频道有30个,每个里面无限加载海量的新闻列表,本来用户只有20分钟的时间阅读,结果筛选新闻用了10分钟。 个人觉得未来一个合格的 APP 的衡量标准,应该是 用户能第一时间完成他的核心任务,不浪费用户的时间。想尽千方百计想把用户停留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想法,其实跟后宫三千佳丽,都想等着皇上翻牌子临幸一样。越是刻意的想让皇上长时间宠幸,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其他妃子眼红成为公敌。倒不如和皇上做一对单纯的 pao 友,关系纯粹,说不定还能诞下龙子呢。 三.海量思维的过时 作为一个在门户网站工作十年滴家伙,我特别能理解很多同学的海量思维,因为这也是需要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克服的。 举个例子。 十年前,当我还是门户网站体育网编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每天需要发200条转载新闻和写三篇原创或者外电,除了条数的限制,还要求每个人每天整体的流量不能低于 X 万。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80%的流量来自20%的新闻,剩下80%的新闻完全是垃圾,没人点击,仅仅就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自己在新闻稿里意淫,例如"XXX 报道,我网站共发布新闻 XXXX 篇,是对手的 X 倍"。 但是这种状况,没人敢推翻,因为门户时代,很多编辑其实并不知道什么会火什么不会火,所以要发海量的新闻去碰大运。 就跟现在一样,前几天有人讨论微信是否会推付费阅读时,他担忧的说:"但是这样的话,看到我文章的人就会少了啊,我的粉丝数还能快速增加么?" 你换个角度想想,你敢收费的文章,用户更有动力去分享。 "今天我读到一篇好文,虽然花钱的,但是好值。你快去买。" "今天我读到一篇文章,不知道写那么垃圾,那傻逼为啥还敢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