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新课程的改革力度,并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有效教学"的要求。然而实际上,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高中政治同样面临著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此种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展开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视野下做好政治有效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视野;有效教学 在高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可改变自身一些行为,并获得相关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其中,此种行为变化除了与学生自身有关以外,还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高中新课程相关要求可知,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在新课程视野下,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共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我国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1、讲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轨。现在正是我国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精神,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1]。但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教师依然将理想化的理念传授给学生,这就会使他们感到实际与所学的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无论是对学生的思想还是教育本身,都会产生不小的冲击。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在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相对封闭的课程设计,未能合理应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也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以及习题讲解为主,无法将学生及自身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长此下来,就会使得政治教学成为相对客观的一种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仅仅只是扮演传声筒的角色,未能发挥出引导者及教学组织者的作用。 3、学生自身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精力充沛,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自控力,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由于高中政治教师的讲课内容与实际脱离,再加上采取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况严重时还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导致高中政治教学无法有效进行。 二、新课程视野下开展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中政治课堂设计的优化。为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做好课堂设计优化工作,从生活实际及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向学生讲解"集体主义"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应当告知学生在当前社会中坚持集体主义观念的价值,以及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2]。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注重其 政治兴趣的培养,并有机结合实际认识与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加大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在新课程视野的引导下,高中政治教师为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应当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对渗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进行科学应用,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此外,还应充分转变以往学生台下听讲、教师台上讲解的单一教学模式,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与讨论,并深入分析所学的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 3、促进教师知识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要求也更高,其首要具备的一项知识素质便是理论功底深厚,对政治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借助理论知识来将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方法论等。其三,教师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因为政治教学的涉及面广,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就需要了解包含政治在内的各学科文化知识。这样一来,便能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联系起来,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3]。 4、对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利用。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视野下,应对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利用,这样便可合理减少口头讲述及板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自主讨论及思考的时间,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通过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将复杂、抽象的哲学原理以图片及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置管地展现学生,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政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对此项课程的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并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积极优化课堂设计及教学模式,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质,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运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04):164-165. [2] 施建东.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J].学苑教育,2013,21(12):13-14. [3] 梁秋.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3,7(03):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