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因为"懒"才不做事,而是因为不做事才被定义为"懒"。你要想改变懒,唯一的办法做是做事。 "拖延症"和"懒"是一回事吗? 回答是或否都是有理由的,各有不同的心理意义,这个话题值得好好说说。首先说定义,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 它们共同描述的一种现象就是:不干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它们是对同一类现象的两种概括方式。 当然,如果硬要区分,也可以从两个概念中找到一些差异,比如懒一定会拖延,而拖延不一定是懒,拖延是中性词,懒带有贬义,拖延更接近于行为,而懒更接近于特质,等等。 "拖延症"跟"懒"有交集但不重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研究权威之一,他有个广为接受的翻译过来可以理解成: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 如果借用中文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把"懒"归为懈怠、好逸惡勞、缺乏行动的欲望等,主要是原动力缺乏,那么它的确符合公式里的"动力缺失"的标准。 但缺少做某事的动力,甚至因此而推迟做某事,并不必然是拖延,有时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只有当这件事是不得不做、及时做更有利时,"懒"造成的推迟才能算是拖延。更多时候,"懒"人们可能是自得其乐的。 另外,拖延的原因绝不限于"懒",情绪问题、分心问题以及延迟问题(即:回报遥远),都可能引发拖延。所以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判定"什么拖延症?不过是懒"的说法,是武断生硬的。 "瞎忙拖"跟"宅拖"都很难算是懒: "瞎忙拖"和"宅拖"是我们战拖社区中的一对描述性概念。前者指那种忙了很多次要的任务,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却拖着不做的状况;后者则是那种外观很平静,只是困在原地不动的状况,内心往往有很多冲突和纠结。 "瞎忙拖"和"宅拖"是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拖延风格,但这两种恐怕都无法等同于"懒"。 "瞎忙拖"本身可能做事迅速、节奏快,有不少瞎忙拖还有工作狂倾向,甚至属于成人多动症(ADHD)人群,这让人很难把他们跟"懒"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外表看起来很成功、很干练,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直拖延。 "宅拖"后来经好起来本人修订,建议更改为"冲突型拖延"。引用精神分析家霍妮的经典比喻吧:"(神经症患者)就像在开车时同时踩住了油门和刹车,结果是外表毫无动弹,内心早已精疲力竭。"不是缺乏动力,而是动力很大阻力也很大,所以内心才如此痛苦。 "宅拖"们也许看起来有点"懒",但他们内心很难认同自己是"懒"。甚至,他们会常常羡慕只是"懒"的人,因为觉得懒人没那么痛苦。 "懒"背后的道德攻击性: 最后一定要说的是:"懒"这个词背后有道德攻击性。 因为历史原因,"拖延症"一词的定义一向很混乱,不少人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未必是为了改善拖延,甚至未必真属于拖延者,而只是图个好玩、凑个热闹,有时还会说"反正我是拖延症,所以……"。 这在另外一些人看来,难免觉得矫情,甚至是在推卸责任,自然会有"得了吧!你只是懒"的反击。 但我想强调:这种反击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会伤害无辜。很多拖延状况严重的人,其实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他们根本不属于"懒"。 中文维基百科里提到,"在许多社会和宗教里,懒惰往往被视为道德上的罪恶"。而严重的拖延者当中,也有很多人会把"懒"看作道德问题,并且因此加剧了自我谴责。 其实,很多严重的拖延者,在痛苦程度上是不亚于抑郁症患者的,只因为拖延症不是个医学上的诊断名词,他们无法得到大夫们的支持。 如果连用个"拖延症"的说法都要被奚落,未免也太残忍、太不人道了。 还有,如果只是平常聊天,说"拖延症"还是"懒",可能还只是个好玩的问题,但要是你老板认定了你是"懒",就一点也不好玩了。很多老板把"懒"看成态度问题,肯定不会满意你这么"懒"。如果大家都盲目地以为"没有拖延症,只有懒",认为拖延行为都是出于懒,必然造成很多误伤。 没有"拖延症",也没有"懒" 你不是因为"懒"才不做事,而是因为不做事才被定义为"懒"。你要想改变懒,唯一的办法做是做事。 所以"拖延"和"懒"在心理层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你是否相信这一切都是可以自控的。如果做一个类比,说拖延是因为"懒",约等于说"没钱"是因为"穷命"。说错了吗?倒也没错,但就无法控制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打算接受自己的拖延,那干脆就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懒人"。多好,说不定比那些"勤快"的人还幸福长寿些。正如你不打算挣钱的时候,就把自己定义成"穷命"一样。 要想安于自己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有的是好说法:执行力低,缺乏意志力,毅力不足,等等都在此列。当"拖延"变成"拖延症",这一字之差的"症"字,似乎也正开始承担类似的功能。 所以我在努力地普及这个观念:没有拖延症,也没有懒,只是你自己不情愿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