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未来已来人才发展何去何从


  在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省市都制定了相关的人才发展计划。结合各省市的核心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期间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对未来五年间的人才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就业人口达到77471万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9445.20万人、21304.50万人、36721.30万人。统计的26个省市中,只有河南省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高于第二、第三产业;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最高;其余省市基本符合三大产业从业人数依次递增的规律。
  人才吸纳和引进是支撑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谈人才引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即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从全国来看,东部沿海省份、中部省份和东北地区的老年人抚养比远高于西北和西南边缘省份。东部沿海省份中,山东省老年人抚养比为23.82%,是全国养老压力最大的省份。在经济发达的省或直辖市中,广东的老年人抚养比为11.37%,仅高于西藏,说明广东有庞大的劳动力流入,人才流入的数量也较多,一方面说明广东的就业机会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广东有着更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四川的老年人抚养比在22%以上,江浙沪皖这一指标也较高。这些老年人抚养比较高的省份,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才引进和落户的政策优惠。"十三五"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国家对"六支人才队伍"制定了统一的概念和范围,各省市的"十三五"人才发展相关规划对这六类人才都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值。
  ●党政人才
  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5%。2017年,党政人才数量已达到729万。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需达到4200万人。人社部2017年8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量高达4334.1万人,比规划目标超出3.2%。
  ●专业技术人才
  指经过专业培养或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大生产专业分工中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2017年8月,数据显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为7328.1万人,略低于"十三五"规划目标的7500万人。
  ●高技能人才
  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逾千万,2017年8月,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数量就高达4501万,比规划目标超出15.4%。
  ●农村实用人才
  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我国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2254万,远超"十三五"规划目标的1800万。
  ●社会工作人才
  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的规划目标为300万,但是2017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工作人才只有75.9万人。
  从各省市人才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对六支人才队伍的数量都有具体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同省市会增加对其他人才的目标设定。各省市"十三五"人才发展特点
  ●上海市——国际人才导向
  首先,上海对人才的质量、影响力和国际化的要求远高于其他省市,其主要需要金融、海事航运、航空发动机、燃汽轮机、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行业的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道路上,上海的人才发展策略是国际人才的引进优先于本土人才的培养。其次,在人力资源层面,通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公司来实现人才资源的统筹与累积。最后,上海立足于核心产业区块化的模式,各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吸引和培养不同类型人才。
  ●浙江省——创新人才导向
  浙江省的"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多次出现"创业创新"字样,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是贯穿各个领域。其中主要依托杭州的发展板块和大学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同时,围绕石墨烯与碳纤维等新材料,量子通信、高端存储芯片、集成电路、大數据与云计算应用、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生命健康装备与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点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基于浙江七大万亿产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进行人才开发,保证优势产业持续发展。
  ●杭州市——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人才导向
  打造两核、六极、多点的人才集群发展示范城市,以杭州各区的优势和特点多点驱动吸引各类人才,重点提倡创新和创业,大力引进培养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以阿里系、高校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主体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另外,以"三镇三谷"等特色小镇为先导,打造众创空间平台,实施信息经济人才集聚等重点工程,引进、集聚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大力吸引长三角地区金融行业企业总部、国际高端旅游会展文化休闲企业等落户杭州。在人力资源层面,政府倾向打造国际化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总体来说,杭州的人才发展规划偏向于第三产业。
  ●南京市——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互联网"的模式,着重培养"互联网+"各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这些人才主导新型互联网业态。同时,带动各类传统产业的变革和升级。在具体行业层面,加大对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旅游会展等领域人才引进力度,以此增强空港、江海港、高铁港三大枢纽经济区的专业运作能力。同时,以非遗文化为基础,培养相应的民间文化人才。
  南京是政策梳理中第一个强调"军民融合"、军用技术和人才相互交流和协作,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的地区。
  青岛市——海洋高端人才导向
  首先,山东省"十三五"人才规划强调破除传统的人才发展缺陷,如人才缺乏晋升渠道、论资排辈等问题,充分发挥山东的地理优势,与相邻各省合作培养各类人才,与韩国合作培养中韩自贸人才。
  青岛市的人才发展规划着重发展海洋高端人才,其次发展科教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边联结中国科学院,一边联结各个行业的央企,着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入开展中职与高职"三二连读"、中职与本科"3+4"贯通培养试点,加强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大力培养以"金蓝领"为代表的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
  ●四川省——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化的产学研用
  强调优秀人才干部递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性企业家培养和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计划的重大开展。加强与国际顶级大学、公司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国际化的产学研用。
  ●陕西省——农村技术人才导向
  强调培养一支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着重强调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和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各省市人才队伍建设特性
  ●优先发展高精尖技术人才
  各省市对于高端人才需求和重点发展行业有较大的共性,都倾向于着重发展航空、半导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精尖技术领域,都希望掌握核心人才和技术。
  ●着重培养优势行业的人才
  深圳面对庞大的制造业和日益招工困难的现状,引进德国、瑞士等境外技工教育资源,突出"双元制"教育和大量投入财政补贴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自主化";上海对金融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遗余力,推出了针对金融人才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而浙江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源地,在人才规划中多次提及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并给予各类政策扶持。
  ●因地制宜实现个性化发展
  青岛、宁波、厦门、大连等沿海城市大多利用地理优势,着重发展海洋人才和物流人才。有的城市还利用相邻地区的优势行业来培养和建设人才队伍,比如深圳,在借鉴香港金融领域经验培养金融人才的同时,引进了大量香港金融人才,构建属于深圳自身的金融产业。相对于北部省市而言,南部省市的第三产业人才建设需求高于第二产业,更倾向于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内陆欠发达城市更倾向于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经济发达省市在财政状况优良的情况下,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和传承,特别是浙江、江苏和上海三地。预测未来五年人才发展方向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十四五"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结合"十三五"的人才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宏观因素,来展望"十四五"的人才发展方向。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推动核心科技人才的发展
  从国家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这一点来看,未来五年一定会倾向于着重培养被限制技术相关的人才。例如:光刻机所造出的芯片不但是当前中国工业的基础,也是未来工业的基石,但世界上的顶尖光刻机来自荷兰的ASML公司,而这家公司使用着大量美国专利技术,只要美国限制其中一项专利技术对中国输出,也就抵消了我国在5G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所以光刻机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大概率是"十四五"人才发展的重点。
  ●人口红利消失和学历"内卷"——推动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双元职业教育制度发展
  人口红利消失和学历内卷看上去是两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就会得到较大的缓解。未来中国很可能大力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这从深圳的诸多举措中可以窥见一斑。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是诸多新政策的试验田,在其"十三五"有关人才发展的规划中,重点提到引进德国、瑞士的"双元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实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因材施教,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降低了学历"内卷"的现象。而对于制造业中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的产业,可以使用产业数字化和产业外移双管齐下的解决方式。
  ●RCEP的签订和"一带一路"——推动进出口贸易人才、基建人才和数字化人才发展
  "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的签订,对我国未来人才发展规划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RCEP的签订会进一步促进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基建狂魔"和"产业数字化"的先行者,可以为RCEP成员国提供各式各样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未来五年很可能急需国际进出口貿易方面的人才。同样,"一带一路"也为沿途国家带去基建工程,需要一大批国际化的基建人才。另外,为了了解"一带一路"和RCEP成员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也就衍生出了对于相关领域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人才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微笑曲线可以了解到,产业附加值最高的两个阶段在于研发阶段和品牌营销阶段,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是附加值最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苹果手机虽然在中国生产制造,但是大部分的利润属于苹果公司,而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只能拿到5%的利润。
  近期,各行各业都在提"数字化赋能",这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数字化不仅为研发和营销两个流程赋能,同样也在改变制造环节。当制造流程通过数字化赋能后,部分制造环节开始大大提高附加值。与此同时,可以将低附加值的制造流程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也可以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人口红利消失和制造环节附加值低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有望通过重点建设数字化人才队伍得到解决。而像杭州这样数字经济发展相对前沿的城市,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成为未来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
  ●补齐技术短板——推动集成电路、半导体、航空、海运领域的人才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方方面面的技术都得到了质的飞跃,一些技术不仅达到国际水平,还远超许多发达国家。但是,在航空发动机、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精度机床等领域依旧存在巨大的短板。所以"十四五"人才规划肯定会着重对某几个行业的人才进行培养,其中,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队伍很可能会是未来五年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原因有三:第一,中美对抗会持续进行,而半导体依旧是美国制裁中国的主要手段;第二,在數字化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芯片,芯片技术的成功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收益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第三,摆脱对台湾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行业的依赖,加速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推动各类新开放投资领域的人才发展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为后续的中欧自贸协定奠定基础。在中欧投资协定中,中国对欧洲资本开放了制造业、汽车产业(包括新能源)、金融服务业、私人医院、生物研发、电信产业、电脑服务、国际海运、空运、商业服务、环保等领域。在未来的10-15年,这些领域都有可能遇到来自欧盟企业的巨大挑战,而应对挑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
  尤其是金融服务业,未来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所以"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有很大的可能会重点建设金融服务人才队伍。
  汽车产业领域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欧洲汽车制造有着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品牌依旧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彻底开放外资汽车产业投资限定后,等待中国汽车产业的可能是摧枯拉朽的惨败。所以中国需要培养各类汽车制造相关产业的人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原因同样有三点:第一,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打击美国的石油霸权;第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绿色"是最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策略,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绿色发展道路上很重要的一环;第三,在传统汽车行业,我们与欧洲的老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而新能源汽车领域作为新的赛道,市场相对更加公平和辽阔。
  宏观因素大多存在相互联动,未来人才发展规划与宏观因素紧密相连。因此,人才发展规划也要基于时代趋势来确定方向。具体到某个省市、某个领域或者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则要在国家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因地制宜,以有限的资源打造出市场最需要的人才队伍,制定最贴合实情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作者单位 金柚网研究院
网站目录投稿: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