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亡明兴,人们都倾向于对传统的延续和继承,并着手恢复了多种荒颓许久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一向崇高的玉器再次得到了高度重视,玉雕业由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通道。 明代中后期,江南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经济、手工业发展势头旺盛,在苏州等地形成了蔚为繁盛的治玉中心,与当时京城玉雕业南北呼应。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清代,并在乾隆一朝臻于鼎盛。 清代帝王比起明代来,对玉器更是推崇有加,大力提倡并关注玉器的制作。 宫廷造办处玉作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乾隆一朝,特别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六十年(1760年至1795年)这35年间,随着收复新疆的成功,和田玉得以源源不断运至中原大地,为玉器的制作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当然,玉雕业的兴盛和具有"玉痴皇帝"雅号的乾隆皇帝的极力推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乾隆皇帝对玉器的喜爱超过了历代任何一位帝王,其个人在收集古玉、鉴定古玉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清宫遗留的玉器,大部分都是乾隆时期收集的。 乾隆对于宫廷玉器的制造给予了极大关注,常常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的人员构成、工匠的选派及其技术情况。重要的器物他还对画稿、木型、蜡样以及最后的装饰、摆设等一一审查、指示。 造办处的玉匠主要是"北匠"(来自北京)和"南匠"(来自苏州等南方民间玉作),其中大多数是苏州织造选送进宫的,工艺水平很高。之所以要征调苏州玉工,主要原因就是苏州玉工技术"精练",北京刻手"草率"。 全国各地的民间玉雕业此时已经遍地开花,最为著名的当属北京、苏州和扬州。 苏州在明代便已是著名的治玉中心,主要集中于阊门附近的专诸巷,作坊林立,高手云集,琢玉的水砂声昼夜不停,比户可闻。乾隆年间,新疆叶尔羌等地发生好几起走私玉石案,都是将玉石运到苏州雕琢,然而再销往各地的。苏州治玉同行业间实行专业分工,有开料行、打眼行、光工行等等,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生产,并组织了同业工会。苏州玉雕名手辈出,陆子冈、姚崇仁、邹景德、郭志通等等,技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苏州玉雕以构思奇巧、工艺精细著称,注重造型的完美无缺,线条轮廓流畅自如,纹饰华丽细腻,特别是玲珑剔透的多层镂雕已运用得相当成熟,在全国享有盛誉。正如《天工开物》中所言:"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扬州是另一处重要的治玉中心。扬州玉雕善于将绘画的技巧引入到玉器之上,讲究构图,能利用浮雕和圆雕技法表现出众的透视效果。宏观大作是扬州玉雕的特色所在,扬州巧匠在表现层次丰富的景物和规模宏大的场面上有着过人的工艺技巧,一些今人尚不清楚的特殊工具在当时已被运用得灵活自如。清宫造办处常令其制作玉山子,著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丹台春晓图玉山、溪山行旅图玉山等都是由扬州玉作制作的。 此外,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广州等地都有不少民间玉作。乾隆之后,清王朝国力迅速衰落,玉器制造开始走入低谷。直到王朝覆灭,造办处随之瓦解,大量原属造办处的玉雕工匠不得不散落民间,成为了众多民间作坊中的高级工匠,将这门手艺传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