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对时事有精准的判断和清晰的规划。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马未都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马未都最早只是一个工人,他是如何一步步地踏足演艺圈,又叱咤文学圈,更是成为收藏圈明星人物的?这一切,源于马未都对自己的人生有完美的规划。 不安于时代裹挟 1976年,"文革"结束的时候,马未都21岁,正处在精力充沛、热情好奇的年纪,他跟城市里的所有同龄人一样,成了一名工人。 闲暇时间,马末都更喜欢一个人去淘各种老玩意儿,鼻烟壶、手炉、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只要是老的东西,他都喜欢,看见了,就拔不动腿了。 但是,收藏这些玩意儿,在当时有点不务正业,因为挣的那点工资都被他买"玩儿"的东西了。同时,在工厂安心做一个工人显然不能使马未都甘心,他不安于被时代裹挟命运,发展并规划着自己新的可能。闲暇之余,马未都爱上了文学,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马",不断挖掘着自己的这个爱好。 1981年,马未都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而且整整占了一个版。 这件事对马未都的影响,不能用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当时的报刊数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报》是8个版面外,其他都只有4个版。而且报纸的传阅率非常高,一个车间一份报纸,轮流传阅,况且《中国青年报》的发行数量是500万份。所以,马未都一夜之间成了有名的作家。 紧接着,出了名的马未都被中国青年出版社聘用,他的才華受到了出版社领导的关注,并被作为人才引进。马未都由此进入了文学圈。 从那以后,1981年到1990年,马未都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好编辑。著名作家苏童、刘震云的稿子都是他开封阅读后,放到了主编的桌案上。马未都说:"现在我也可以跟任何人说,我是出版社最称职的编辑。"作为出版社的编辑,马未都手握着"生杀大权"。凭借着他的一双慧眼,挖掘出了时至今日都有影响力的一批作家:王朔、刘震云、莫言、苏童等。后来这帮作家和马未都成了朋友,"折腾"出了当时万人空巷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 除了做编辑,马未都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没撂下。期间,他发表了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并出版小说集《记忆的河》,俨然在文学圈混出了气候。 涉足影视圈 1990年,正是国内文坛八仙过海、沸反盈天的时候,"瘦马"却从文学圈消失了。随后,人们在热播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看到了编剧马未都。再然后,马未都又成了《海马歌舞厅》的总策划人。 在文坛的虚妄里,马未都比很多人早一步看到了90年代文学衰落的先兆。他决定调转船头,方兴未艾的影视圈闯入了他的视野。此时商品经济大潮来袭,热血青年无不跃跃欲试。马未都辞职下海,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创作室笼络了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随后,马未都又与海岩一起开办"海马歌舞厅",但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就倒闭了。倒是以此为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大受欢迎,给他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入。 文人马未都摇身一变成了商人马未都,在外人眼里,他成了弄潮儿。但对马未都来说,他并不喜欢这个称谓。《海马歌舞厅》还未拍完,影视事业正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显得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 在他看来,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不能回头。对人生有着清晰规划的马未都清晰地看到了影视行业的颓势,毅然急流勇退,做了新的人生选择。 创办私人博物馆 古董成为他的事业,是从1996年才开始的。这一年,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走入公众视野,马未都的身份也就正式转变为馆长。做私人博物馆是马未都的人生目标之一,他觉得自己的这些宝贝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是一大乐事。 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做展览起,马未都就想做私人博物馆。当时他也知道,即便是国家博物馆,经营状况也不景气,周围也有不少人劝他不要去碰这个钉子,但是,自身具备的热情还是让他义无反顾地上了路。1996年,马未都终于拿到了中国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经营证,在琉璃厂热闹地开户待客。现在,观复博物馆不仅是十大私人博物馆中之一,而且在杭州和厦门设立分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的观复博物馆应该是比较平稳地发展,现在的马未都更多的时候是希望能够摸索出一套博物馆的完善制度,动员社会力量把博物馆做好,这些足以令他心满意足。 成为"学术明星"活招牌 不过对于公众而言,马未都真正为人熟知,还是在他2008年做客《百家讲坛》,因为讲收藏而成为当前最红的"学术明星"。对于马未都而言,影视圈的经历让他知道如何打造明星,在打造自己上,自然就水到渠成。 从《百家讲坛》开始,马未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从2008年元旦至2009年初,马未都趁势出版《马未都说收藏》等系列丛书,总销量突破100万册,其中《家具篇》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式当天,售出12000余册。马未都也因此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年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的宝座。 《百家讲坛》使马未都从一个小圈子里的名人,成为了"大众偶像"。凡是和收藏有关的节目,都争着邀请马未都前来"坐阵"。伴随着鉴宝、出书等一系列活动,"十大财富人物"、"精英人物评选"各种名目的颁奖典礼也纷至沓来,马未都的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成为一呼百应的活招牌。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对时事有精准的判断和清晰的规划。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