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双摄,拍人更美!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这一刻,更清晰!每一拍都是大片! 这些话熟悉吧? 现在打开手机电视电脑,这些铺天盖地的手机广告早已霸占了每个人的屏幕。不同的广告词,突显的都是手机的拍照功能,而这背后,都是同一家算法提供商——虹软。 ArcSoft(虹软)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摄影和视觉人工智能公司,可以说有摄像头的地方就能找到虹软的踪迹。其中双摄手机算法、人像虚化、人脸美颜、暗光拍摄等都成了当前各中高端手机的标配,全球每年有超过5亿的新出智能设备搭载虹软算法。 单反成就一生 其实虹软的创始人邓晖拥有一般技术宅不一样的爱好,邓晖喜欢色彩、喜欢摄影,与一般人认知的"单反毁一生"不同,拥有大量单反装备拍摄了大量照片的邓晖,开始了颠覆性的人生之路。 博士后毕业的邓晖选择留在美国做一番事业,选择在美国创业,这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更希望儿子能在学术界发展的人设颇有出入。 但是当时邓晖就想着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最好是能和图像处理有关的,在朋友的鼓励下,就这样一头扎进图像世界,在硅谷开了公司,做图像相关技术。 最初,出于对美的追求,对图像处理的专业认识和商业的敏感度,邓晖推出消费级的专业图像编辑软件——PhotoStudio,用户群定位为高端图像编辑人群,价格仅是PhotoShop的市面的价格的百分之二十五。软件不仅功能强大,内存占用率低而且性能非常好,Photoshop花45秒完成的旋转,PhotoStudio只1秒就完成,一直受到PC和Mac用户的热烈追捧。 1996年,虹软踩到了第一个时代的节点,也淘到了第一桶金——数码相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这对当时的虹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当时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没办法呈现在电脑上,更没办法进行图像的处理,邓晖从数码相机上看到了影像数字化的未来。于是虹软的图像处理技术一下就成了多个数码相机厂商的主要工具。 当时虹软是在整个数码相机、扫描仪部分的捆绑销售做的最好的。大概在1997年的时候,虹软遇到了公司的大客户——拿到了索尼和理光的大单。通过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推广,邓晖抓住了影像行业的一个契机,虹软的规模也日益壮大。 做有未来的事 邓晖坚持做有未来的事业。创业之初,他就认定图像数字化的未来。 看上去,虹软举重若轻,从数码相机到AI,每一次都走在互联网数字技术革命的潮流前沿。不过邓晖坦言,他曾经遇到过最大的一次挑战是在互联网泡沫时期。 事实上,当年虹软乃至整个美国硅谷科技界都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机遇,互联网开始了,公司是否需要转型?第二个问题关于一家公司,微软,当时的微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怪兽,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霸主,宛如今日在中国你做电商绕不开阿里,做社交躲不了腾讯。 邓晖知道,即使有泡沫,互联网也代表着未来,同时,邓晖也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机会,开始在中国市场布局投资,时至今日,正是来自中国高校的年轻技术精英和硅谷的全球高科技人才支撑了虹软的发展。 虹软在发展PC软件的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部门——互联网事业部,那时也是虹软第一次正式融资,融了大约600万美金。虹软成为世界上最早涉足互联网图像分享的公司。 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当所有人磨刀霍霍朝未知的互联网进军之际,虹软与所有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一样,遇到了公司发展进程中最大的一个坎——"互联网泡沫破灭",互联网一直在烧钱,商业模式不清晰,公司的互联网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当时虹软内部分成两派,分歧点在于已经帮公司赚着钱的PC团队反对转型互联网。 2001年9·11事件后,现实给了邓晖当头一棒,美国互联网的泡沫破灭了。 虽然当时虹软的Photoisland.com网站已经积累了1500万用户,在当时显然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那时的互联网既没有广告,也找不到其他盈利模式。 互联网业务每年烧掉公司1000万美金,而PC端的业务每年替公司赚1500万美金。这样的情况没持续多久,董事会就找到邓晖,意思是互联网这块你也没琢磨出什么商业模式,每年的网络宽带这么贵,许多竞争对手都转行不做了,你也别再这儿耗着了。邓晖和董事会商量后就决定断尾求生——卖掉互联网业务。 事后邓晖总结此事,关键点还是在于要踩住正确的时间节点,就算技术上准备好了,但是什么时候投放到市场上,这个时间点至关重要;同时处理好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的矛盾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移动互联网风口来了 停掉互联网业务后,看到智能手机的第一眼,邓晖的注意力就被它吸引住了,很快他意识到过去的所有技术积累有更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随后"智能手机"的风暴开始席卷全世界,虹软站在风口上了。 "我们做的是数字影像技术,影像处理技术首屈一指,我们对相机很了解,而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可以让我们的技术和积累爆发,这大概就是虹软的优势。"2004、2005年,虹软专门开了手机嵌入式影像有关的事业部。 计算摄影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要充分利用手机内嵌的强大计算能力及各类传感器,通过与相机光学设计的紧密配合,设计出各种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最终使拍出的照片、视频质量达到传统单反相机、摄像机的水平,并使拍照及摄录过程更加简单化、人性化、智能化。 最早的智能手机都是运营商驱动,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教育。于是邓晖便开始和手机运营商打交道,将虹软技术带入到各种智能设备中,从2005年左右开始,公司业务收入逐年递增,各主流品牌纷纷与虹软保持深入持久的合作。 看完上面的合作伙伴名单,大概你会理解,即使你没听过虹软的名头,也一定用过带有虹软技术的产品。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车载系统、智能打印机等各种消费设备上,甚至还包括了投影仪、机器人、门禁机,可以说虹软在消费电子与智能设备领域无所不在,比如智能手机中的暗光高清、人脸识别、笑脸检测、夜景拍摄、人脸美颜、双摄等各项技术,在行业内都是非常领先的。 用技术建立竞争门槛 其实数字影像处理技术的入门门槛并不高,但是虹软生生的靠技术,将门槛提高到了业界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比如一些独创性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有的摄影技术,国人美颜,非洲美黑,都可以让全球不同的用户感受虹软算法之"智"。 双摄像头技术的出现让虹软一下子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也拉近了与业界的距离。早在2015年,虹软和厂商一起发布了业界第一款RGB + Mono的后置双摄头手机,在智能手机界掀起了一股双摄像头的热潮。其实在此之前,对于布局双摄算法领域,虹软公司内部也有过分歧。但邓晖看准了双摄算法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坚定进行了战略布局。 事实证明了邓晖的前瞻性和敏锐的技术嗅觉,2016年苹果推出双摄功能,并开始让双摄技术在手机领域成为主流旗舰标配。 目前,虹软的双摄像头算法囊括市面上最主要的3种解决方案,彩色+彩色(RGB + RGB),彩色+黑白(RGB + Mono),广角+长焦(Wide + Tele)。可以说市场上销售的中高端手机每10台里面,大概有7至8台会嵌入虹软的算法产品。2016年、2017年虹软在双摄像头相关技术的市场占有率稳坐第一。 双摄技术并没有想象中只是增加一个摄像头那么简单,它的门槛非常高。除了技术算法完全不同之外,还需要非常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涉及产业链极广,需要图像传感器、算法、模组、马达、镜头、平台厂、手机厂商等多方共同协作。 邓晖认为虹软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如何能在关键时刻在思维上能有真正的更新,在产品上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身上能够提升员工的整个凝聚力,使得最终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更高。 最近虹软在高交会更是爆出应用其算法的深摄手机2018年即将出货,业界为之震动。 人工智能掌握未来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让虹软再次走在技术革命的前沿。 对于虹软的技术领先,一位阿里OS高管谈到与美的、阿里、虹软一起合作的智能冰箱时,说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即使一眼也看不出的橙子,虹软算法也可以立刻告诉你这是橙子,他由衷叹服虹软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 AlphaGo的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以颠覆人类过去认知的态势走到了人类身边。来找虹软寻求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前来寻求合作的,除了大企业外,还有众多中小企业,对于他们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太高。 今年7月,虹软做出了一个令业界惊喜的决定,他们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自己的视觉人工智能引擎,为众多合作伙伴和第三方企业提供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其中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经被业界广泛使用。 在专业技术评测平台做的一次第三方评测中,虹软的免费技术超越了众多业界巨头收费提供的服务能力。 这会不会颠覆现有市场和格局?邓晖认为不会,在AI时代,一个公司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个公司就能产出无法估量的价值。邓晖希望为所有有创造力、有想法的硬件公司、系统集成商,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能力,降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让他们能够用上这些前沿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从邓晖的角度来说,所谓人工智能,真正的价值是它能够服务于行业,最终落地才是关键。 同时,虹软发现了AI图像处理技术的未来广阔前景。金融、保险、公安、医疗、农业、教育、旅游、零售等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人工智能技术,AI的出现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未来这些领域都是虹软的主战场。" 就像当年对图像数字化充满信心一样,邓晖坚信产业+AI,肯定是虹软未来最大的增长点。 "这和整个的产业升级有关系,和未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有关,过去这十几年虹软磨的剑总算要出鞘了,可以上战场了!"邓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