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而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得古典诗词的韵味不能得到完全的体现。本文从诵读品韵、想象入境、感悟解情三个角度对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古代诗歌;诵读;想象;感悟 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古典诗词占有不可轻忽的地位。作为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了解祖国文化为目的的小写语文教材,也选入了一定比例的古典诗词。这些古典诗词的选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 由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学习诗歌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会背诵、默写,是否会凭借注释以及工具体理解诗句的意思[1]。所以在现今的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单一地重视诗句的翻译和讲解,将书下的注解和机械背诵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使原本情趣兼备的古典诗词被强硬地拆解成毫无生命力与美感的语言符号。这个过程虽对于知识的传授起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却忽略了情感性的体验。 诗词,作为抒情文学的代表,是想象和情感的产物,其中饱含着作家的審美理想和审美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去领悟诗词独特的美感[2]。关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结合自身的经验与探索,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一、诵读品韵 诗歌与舞蹈、音乐一样,都离不开节奏。诗与乐的关系尤其密切,诗常可歌,歌常伴乐。声音在音乐中借节奏与音调的"和谐"而显其功用,在诗中也是如此。朱光潜先生提出:"节奏是自然现象的一个原则,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 [3]。"对于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以声传情。可以说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也可以说借诗歌的诵读可以深入感受诗的音乐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内容选择时诵读必占一席之地。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古诗词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 诗歌有着特有节奏,特殊的韵律,朗朗上口,韵味无穷。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大多经过精心挑选,含义隽永,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多种形式地诵读,可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可被采用的诵读方式有多种,如:可以有感情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还可一边打手势一边呤唱。小学语文教材低段中入选的部分诗的意思,诗的意境不便多言,教师便可带着学生多多吟诵,学生也可获得审美的愉。如此,在诗歌的节奏中,诗与乐合为一体,随着诗歌或高声、或低沉、或拉长,或疾速,或徐缓,学生的身心跟着诗歌的节奏一起跳跃,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想象入境 诗歌有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词抒情主人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体会必须要借助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翅膀,诗词作者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想象,这是这种超脱世俗樊笼的想象赋予诗歌以生命力 [4]。因此诗歌是跳跃式的,中间的留白是令人回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有引导学生借助诗词中的文字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想象,进入诗词中的意境,才能充分感受诗词歌的魅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我的文学素养,也获取了难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我们要品读诗歌的语言,必要走入诗歌所描述的境界中去,去感受抒情主人公的爱憎困苦,体会作者笔下的一花一树,与古人神交,获取相同的情感体验。想象能使诗歌显示出无尽的魅力。诗人大胆的想象凝成的诗歌更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凭借着诗中的景、物去想象,去体会那无尽之意[5]。 三、感悟解情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不仅要引领着学生以诵读的方式走近诗词,以想象的方法进入诗词,还要带着学生走出诗词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借助诵读、想象和感悟去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所言、所吐、所思、所露。而不是单纯地从字面意思入手,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住诗词。 只有让学生真切领悟到诗词中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进而实现语文教材所负载的传播人类灿烂的文化精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朱光潜,唐忠义.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J].语文世界,2009,(1):73-75. [4] 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黄晶慈.小学古诗词的选文特色、教学误区及教学思路[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Z1):82-83. [6] 沈琪.罗丹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7] 丰陈宝.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四卷:文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8] 朱自清.标准与尺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