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4名中小学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3.6%的受访家长为孩子的班级座位问题烦恼过,66.6%的受访家长认为座位对孩子的成绩影响大,71.1%的受访家长认为家长有必要担忧孩子的座位问题。(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孩子的座位,是家长的牵挂,甚至成为家长的心病,不少家长产生了座位焦虑症,为孩子的座位发愁、烦恼。猪年的央视春晚小品《抢"C位"》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现实情况。在大多数家长,看来,"中间、靠前的位置"便是"黄金座位",抢到"C位",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学霸。 从根本上讲,好成绩来源于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学生只要学得专注、得法,坐在哪里都可以成为学霸。但座位对成绩是否有影响,却很难达成共识。通过讲道理,让家长不在意座位,难度很大。教师简简单单提一句"学生坐任何位置都有可能成为学霸,任何位置都有可能成为C位"或者"座位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能缓解、消除家长的座位焦虑。 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主动求变,不断地调整学生的座位,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去"C位"坐一段时间。为了让家长满意,有的班主任绞尽脑汁,但总有家长怀疑有猫腻,认为自己的孩子坐"C位"的时间比其他孩子短。座位调来调去,矛盾仍然存在,焦虑依旧得不到缓解,原因在于"药不对症"。 家长抢座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在笔者看来,调整座位只是消除家长的座位焦虑症的配方,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过硬的教学质量征服家长才是良药。只要学生进步明显、成绩喜人,家长就不会太在意座位问题。要消除家长的座位焦虑症,就必须调整治疗思维。修改治疗方案。 座位问题实际是成绩问题,如果不能跳出原有思维,总是在座位调整上作文章,会令家长更加焦虑,时刻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坐"C位"或坐"C位"的时间比其他孩子短。 要缓解、消除家长的座位焦虑症,需要运用结果思维,用事实说话。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安排坐"C位",但在学习上进步不明显,甚至不升反降,家长同样有意见。 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唯有如此,才能验证"座位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缓解、消除家长的座位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