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专题人性关于人性你需要了解的法则


  写在前面:
  人性,真是一门大学问。
  从小到幼年,及至成年,我感受到的大多是人性的善,让我学着做一个善良的人;
  步入成人的丛林社会,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人性之恶、丑陋与不堪,这才是生活的真相。
  我没有任何畏惧与不安,而是学着以成熟和得体的人应有的视角去了解人性、洞悉人性、把握人性和与人性和谐共处。
  我越来越不再恐惧人性,而是越来越对人性充满深深的敬畏感!
  《利维坦》这本书说:
  人都是平等的,因为生命都只有一条。
  导读:
  1、《洞察人性》
  2、《人性的弱点》
  3、《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4、《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5、《人性中的善和恶》
  一、《洞察人性》
  (一)关于本书
  这是阿德勒的一本书,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们很有使用价值。
  1、亮个相吧小宝贝!
  2、本书精髓:我们如何才能走出人性的迷宫,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3、本书简介
  当当:《洞察人性》作者及内容简介
  4、思维导图
  洞察人性可以改变自我习惯,让自己更加乐观、自信和平和。
  (二)前言
  1、我们可以把"人性"理解成人的天性
  1)它隐藏在每个人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下面。
  2)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细节中,看到每个人隐藏的人性,而那些以前我们没有办法理解的行为;
  3)通过对人性的剖析,看到它背后的真相。
  4)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掌握洞察人性的方法,还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清楚的认识,让我们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他是一位奥地利个体精神领域的专家,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客座教授;老师是弗洛伊德,阿德勒创立了以自我研究为导向的个体心理学研究,成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3、弗洛伊德的精神三大部分
  1)弗洛伊德率先提出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大部分组成。
  2)"本我"代表人的深层欲望,"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更类似于良知和道德判断。
  3)举例:当一个人对你出言不逊的时候
  A.你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想要反击对方,甚至脑海中曾想过杀死对方,这种原始的冲动就是本我。
  B.当你考虑到这么做要承担的社会、道德以及法律风险时,这个时候就是超我在起作用。
  C.自我会负责协调脑海中的这两个声音,我们便会选择压制住内心的愤怒,采取一种有教养的、更加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书主要内容
  (三)人性是什么
  1、人性&人的性格
  1)人性是人的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而人的性格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综合体。
  2)隐藏在买房和买车背后的动机,就可以称之为人的诉求,也就是人性。
  A.比如说工作这件事情吧,我们辛辛苦苦地通过工作来赚钱,这是我们的行为;
  B.我们产生这样的行为表面上是为了买房、买车、出去旅游,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点;
  C.但是在这样行为的背后,我们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是为了获得超越别人、比别人过得更幸福的优越感。
  3)个人感悟:
  人性是善于隐藏与伪装的,我们需要通过发现个人行为表现背后的动机,并指出诱发这种动机的底层因素,才能深刻发现人性。
  2、人的诉求分为表面诉求和根本诉求。
  表面诉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行为的简单解释,而行为背后最根本的诉求才能称得上是人性。
  3、只有仔细与人沟通,了解他行为背后有哪些细微的东西,才可能洞察行为背后的真相。
  4、
  (四)人的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钥匙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人的根本诉求。
  1、人的行为习惯。
  1)习惯是人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
  习惯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开始是我们刻意思考后做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不再思考,这种行为却仍在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
  2)习惯养成的背后深层逻辑
  当行为习惯成熟后,我们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省力模式,大脑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同样问题的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是意识到其他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
  阿德勒对行为习惯做出了另外一种定义: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指这个人为了实现他的根本诉求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2、人性难以捉摸在于行为习惯的蒙蔽
  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却往往非常复杂,我们之所以在现实中很难看清一个人的人性,就是因为被这些复杂的行为习惯所蒙蔽了。
  3、人的行为习惯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
  4、如何才能从这复杂的行为习惯中找到一个人的根本诉求:
  尽量回忆小时候的事情,通过对童年的回忆来分析出一个人的根本诉求。
  5、小结:人性&行为习惯背后隐藏着人性。
  首先,人性的含义是指人的根本诉求,它是人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其次,行为习惯是根本诉求的一把钥匙,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找到他的根本诉求。
  6、个人行为习惯的分析应立足于成长环境。
  1)分析一定不能脱离那个人的成长环境,必须对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够做出客观的诉求分析。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陋习:
  习惯于站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别人,这样得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够客观的。
  (五)人的性格形成和分类是怎样的,以及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调节自己的性格。
  人的性格是行为习惯的特征,是人的行为所遵循的一种原则,我们洞察人性的目的,就是要调整自己的性格,让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会规则。
  1、性格就是一系列行为习惯的行动模式,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就能够预料到这个人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性格的形成机制。
  1)性格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复杂影响,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
  2)成长经历一帆风顺的人,和历经磨难的人的性格会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
  每个人性格的目标虽然相似,但追求目标的道路却各不相同。
  3)个人理解:方向和目标相同,但是通向目标的不同行为路径,激发、强化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行为是影响人的。
  3、贫富差异下的虚荣心养成记
  1)虚荣心是人之天性,但是,具体的诱发动机和行为表现不同。
  2)不同表现形式下的虚荣讯表现途径,强化、固化和形成不同的虚荣心动机模式。
  4、性格分类
  1)社会型性格
  乐观、没有什么攻击性;以帮助他人为自己目标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2)自私型性格
  攻击性、虚荣心较强,有嫉妒、憎恨、贪婪等一系列负面性格。
  3)不存在单一的社会型、自私型人格,而是不断的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或者说不同的场景下激发、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4)如何处理好自私型性格与社会型性格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只有让自己的性格保持平衡,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才能够避免矛盾冲突的产生。
  5、极端性格是由个别重大事件诱发导致的
  一个人的性格之所以会向极端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由于一两次不如意的事情所导致,在这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人的性格会很容易失去平衡。如果不对失衡的性格进行调节,这个人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痛苦。
  6、如何处理好社会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之间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人的情绪变化能够直接地反映出我们的性格走向,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情绪,判断出他的性格。
  打个比方,有一种人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而且总是对外界采取敌对态度,那么他经常会表现出愤怒、焦躁和刻薄的情绪。
  7、平衡性格、控制情绪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1)我们的愤怒源于无能为力的自卑感
  我们没有能力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只能通过愤怒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是因为我们想要让孩子关电视的目标没有达到,同时又没有别的办法,才会产生出愤怒的情绪。
  2)焦躁、刻薄也是出于无能为力的自卑感。
  A.如果我们足够坚决、有耐心,肯定能从挫败中吸取教训,找到其他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身陷无能为力的愤怒之中。
  B.在以后和孩子的相处中,通过经验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擅长和孩子打交道,这也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洞察人性来改善自己生活的原理。
  8、不要贸然尝试评价或者改变别人。
  1)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妄下评断。
  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我们在洞察人性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很难分析出百分百正确的结果。
  2)洞察人性的目的是调节和完善自我
  每个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都是受到复杂的成长环境影响,之所以要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的性格调节,让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会规则,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平和。
  (六)本书总结
  首先我们分享的第一个观点是,人性的含义是人的根本诉求,探索一个人的根本诉求的过程,就是洞察他的人性的过程。
  在第二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分享了人的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钥匙,行为习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根本诉求所采取的行为。大人的行为习惯比较复杂,小孩子的行为习惯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根本诉求的时候,应该尽量收集对方的童年回忆。
  在第三部分的内容中,我们为大家分享了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主题,人的性格是指行为习惯的特征,它分为自私型性格和社会型性格两种。我们洞察人性的目的,就在于调整自己的性格,让它符合社会规则,既不过于偏向自私型,也不过于偏向社会型。另外,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冷静面对,培养自己坚强、乐观的性格,避免出现愤怒、焦躁等情绪。
  (七)个人洞见
  1、越是亲近,越不要互相伤害
  文中夫妻双方"性格不合""拖地与互相尊重"的情境案例,让我不断的审视自我:
  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亲远疏近",也就是对陌生的人给予过多的爱与尊重,却恰恰忽略了身边真正爱我们、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
  2、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不管是面对熟悉人,还是陌生人;不管是有钱还是无钱,甚至对方是一个路边的乞丐,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有修为的体现。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真正的道德,是约束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
  3、洞察人性是为了完善自我
  1)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道德绑架"
  某段时间"老人讹人问题"非常突出,有网友评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处处"道德绑架",殊不知:"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非要求别人"。
  2)不要随意评判别人
  少做评价,多说感受,这是做人的涵养。
  有很多道貌岸然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好为人师的人,我曾经也是那样的人其中一员;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指点江山"、"评头论足",一副无耻的嘴脸。
  3)不要理会他人随意的评价或标签
  一个真正的高自尊的人,是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并从外界吸收有益的营养强化自我,而不是轻易受到他人评判而怀疑自我,甚至否定自我。
  自己的人生,理应、也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也不会有他人为我们的人生负责。
  二、《人性的弱点》
  (一)关于本书
  1、亮个相吧小宝贝!
  2、本书精髓
  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人人都喜欢的"万人迷"。
  3、本书简介
  当当:《人性的弱点》作者及内容简介
  4、思维导图
  (二)前言
  1、卡内基金句
  1)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
  2)人们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3)人类不会因为工作过于疲劳而死,但却会死于浪费和忧虑。
  2、卡耐基教学基金会就发现的一个规律
  即使是在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一个人的成就也只有15%是依靠专业能力取得,另外的85%都有赖于人格特点和领导能力。
  本书主要内容
  (三)真心实意地关注别人。
  1、有位哲学家说得好,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重视。
  2、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们真正关心的,永远都是他们自己。
  1)就算对面的人脑袋上长出了犄角,我们也只是看一眼然后就想,诶?我怎么没有犄角呢?
  2)大街上冬天露大腿夏天穿皮草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都明白这种做法,那叫一个然并卵,除了内心的一句"有病吧",你不会再多说一个字儿。
  3)当你跟别人自拍之后,你最先看的是谁?传朋友圈之前美图时你想过旁边的人吗?
  4)他们调查的五百通电话里,这个字被使用了三千九百次,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说"我""我""我"……这些都是人的天性。
  【个人反思】反着来,总是反着来。
  3、阿德勒有句名言,说"一个不关注别人的人,生活中必然经受重大挫折,同时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4、如果你想受欢迎,先要懂得关注别人。
  多关注对方,在不经意间让对方觉得受到了重视,相信你也可以收获更多友谊、客户。
  5、要想让对方说出你想要的东西,你得先知道人家最想听什么,重心应该是关注对方。
  6、关注别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所有场合都需要你侃侃而谈。有时候,倾听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关注。
  7、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
  8、对对方的关注,一定要以"真"为前提。真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四)想要改变谁就先赞美谁。
  1、人性的一个特点是:
  没人喜欢被命令,如果真的想要改变别人,就要事事为他人着想,用赞美来激励对方。
  2、没有人喜欢被命令,所以就算你是为我好,我也不愿意你命令我。
  有一次我逛街,在一个偏僻的转角,看见墙上用醒目的红色油漆写着几个大字:此地禁止大小便。最讽刺的是,旁边几个半大小子正比赛谁撒尿撒得高能嗞中这几个字儿呢。
  3、为别人着想提出建议,大家更容易接受。
  4、职场中你应该用鼓励改变表现差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
  【感悟】无论是评判,还是赞美,本质上都是"贴标签";只是,后者的段位、水平更高,是自己给自己戴上这样一顶顶帽子与标签,心甘情愿的配得上这种表现。
  5、芈月执掌政权说服准备造反的士兵
  1)不卑不亢,冷静镇定
  她不破口大骂也不畏畏缩缩,她张嘴先问大家:"今日站在这里的,都是大秦的佼佼者,你们是大秦的荣光,是大秦的倚仗,是,也不是?"
  听了这几句,士兵们第一反应是觉得芈月没按套路出牌,但紧接着虎躯一震,谁都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2)讨好对方,激发动机
  之后她又站在士兵的立场上,回顾了他们参军的初衷:"你们起初当兵必定不是为了造反,你们千里奔波、赴汤蹈火,为的不仅仅是效忠君王,保家卫国,更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为了能让自己建功立业,人前显贵。"
  这一串气贯长虹的话说出来,简直击中了每一个士兵的心。
  3)正向激励和引导
  "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你们可以成为公士、为上造,甚至成为侯爵,食邑万户!你们敢不敢去争取?能不能做到?!"
  到这时,是个人都会顺着答,我们敢,我们能吧?谁还会管坐在龙椅上的是男是女!老子只想打胜仗,赢封赏!
  6、本章小结
  (五)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千万要慎重。
  1、最好不要批评别人,因为批评的杀伤力非常大;随意的赞美,远胜过慎重的批评。
  2、批评就像回旋镖,总会返回来伤害我们自己。因为被批评的人都喜欢为自己辩护,用同样激烈的指责回击。
  3、如果你希望婚姻美满,请记住不要批评。
  1)林肯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就是他的婚姻。比起遇刺,他的婚姻更让人难过。夫人的批评和抱怨让林肯痛苦不堪。
  2)托尔斯泰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其中因为批评和唠叨引起的冲突占了大多数。
  4、减少批评负面影响原则:先表扬再批评。
  5、批评时候把"但是"换成"而且"。
  1)"泄气版"表扬批评法
  "孩子啊,这回考试成绩不错,我真为你高兴!但是,如果你能在代数上多花点时间就更好了!"
  2)"有效版"表扬批评法
  "孩子啊,我们真为你这学期取得的成绩骄傲,而且,如果你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你的代数成绩也会提高。"
  6、最高级的批评是不批评,或者说是宽容。
  (六)个人洞见
  1、我至今记得大三有段时间失眠(接近一个时期),大冬天在楼道裹着被子、捧着书、时不时抽支烟看书的情景。
  那时候读的就是"集合版"的《卡内基全集》,大家应该能想象出那种书的模样:厚厚的一大本,印刷字体或大或小,反正不是很清晰;纸张类似报纸纸张,偏轻。
  2、那时候就觉得老外说话非常的幽默
  当然,现在知道了幽默的本质和原理,就是"反转和反常识"。
  幽默的另一方面,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东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人喜欢含蓄的、暗含评判;西方人则是用于表达自我的感受,一个劲哇哇哇的之类的。
  3、慢慢的工作和学习中,让我感受到很多做人的原则和道理;但是,最有用的反而是最反本能、反常识的。
  4、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多去赞美,不要批评;
  少做评判,多做解释;
  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发自肺腑的欣赏别人。
  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一)关于本书
  1、亮个相吧小宝贝!
  2、本书精髓
  3、本书简介
  当当:《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内容简介
  4、思维导图
  (二)前言
  人类历史上暴力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是斯蒂芬·平克提出了一种很有颠覆性的判断;哪怕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种族屠杀的20世纪,如果把这段历史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这个趋势也没有改变。
  (三)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暴力?
  1、传统观点
  有些人相信暴力是人的天性,死亡本能和嗜血的冲动是一种聚集在我们内心的压力,这些压力必须阶段性地释放,于是就有了暴力行为。
  2、作者及现代神经学观点
  1)现代神经科学的五个心魔观点
  他把人性中暴力的根源叫做五个心魔,分别是"捕食""统治""施虐""意识形态"跟"复仇"。
  2)暴力心理是环境变化、内在逻辑、神经生物系统跟社会分布形态共同的产物,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本能或者冲动。
  3)暴力不是原罪,暴力减少是有可能的,因为人类外部环境的改变和道德的进步都可能会改变暴力。
  (四)证明人类历史的暴力在减少的六大趋势
  1、第一个趋势:国家或者说中央政治建立让暴力减少了。
  1)暴力死亡率是指因为暴力死亡的比例。
  2)在没有国家组织的漫长时间里,像原始部落、狩猎采集群体等等,他们的平均暴力死亡率高达15%~25%。
  3)有了国家之后,算上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大屠杀,平均暴力死亡率也只有5%。
  4)有了国家之后,暴力减少是一个很明显的客观事实,人类从无政府状态过渡到有政府状态,暴力死亡下降到了原先的五分之一。
  2、第二个趋势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个人之间暴力相向的情况明显减少了。
  从中世纪晚期到20世纪,这段时间里欧洲的凶杀率下降了90%~98%。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多暴力行为不仅不会被惩罚,甚至还可能成为一种荣誉。
  3、第三个趋势是残暴的酷刑和法定的死刑都在减少。
  1)虽然《哈利波特》是虚构的故事,但里面烧死女巫的历史却是真的。
  2)而且矇昧时代的暴力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活人祭祀、残杀异端、宗教战争等等。
  3)所幸,到了19世纪,这些暴力都迅速地消失不见了,主要的原因是18世纪末启蒙运动提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4、第四个趋势,进入20世纪大国战争的数量和量级都在降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历史时期。
  他用了数字"0"说明了两次大战之后和平的可贵:二战之后使用核武器的数量是0,冷战中敌对国直接交火的数量是0,二战后大国交战的次数是0,发达国家征服其他国家扩张的领土也是0。
  5、第五个趋势了: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各类武装冲突其实也在下降。
  1)平克把武装冲突分成了三个类别:内战、种族屠杀和恐怖主义。
  2)我们通常认为内战对无辜的平民百姓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但事实上真正导致平民死亡的主要是饥荒和疾病,而不是战争本身。
  3)数据告诉我们种族屠杀也在减少。
  4)过分夸大或名不副实的恐怖主义
  A.恐怖主义给全世界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但实际造成的死亡却不多。
  B.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恐怖主义不可控制,也无法预知。
  C.因为9·11恐怖袭击太具冲击力,双子塔冒着浓烟的画面太震撼,你会误以为恐怖主义造成了更多的暴力。
  6、第六个趋势:权利革命。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维护人权、女权、儿童权利、动物权利等等的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几乎消失不见,比如家暴。
  (五)我们没感受到暴力的减少是因为认知
  1、心理预设
  1)首先,心理预设让我们相信自己生活在暴力的时代,也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2)心理预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它是人的本能,能帮助我们迅速地做出判断,但是,它也有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说认知就会发生偏差。
  3)我们夸大了生活中的暴力.
  暴力争斗、血腥战争对人有极大的冲击力,同时,媒体推波助澜又强化了我们对暴力的恐惧;结果就是,人们对暴力的印象和实际暴力的分量完全不成比例。
  2、在我们看来,可以算作暴力的事比起过去是越来越多了。
  1)古人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要搁现在,就是妥妥的家暴啊。
  2)古罗马斗兽场上的角斗暴力,拳拳到肉;但实际上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只能算作是奴隶主的娱乐。
  3、我们不仅夸大今天的暴力,还弱化了过去的暴力。
  1)历史近视眼。
  A.我们站在历史长河边回头看的时候,总是近一点的事物看得更清楚一点,知道的细节也越多,所以就会近视眼。
  B.时间越近,留下来的资料就越多,你了解的也就越多。
  2)我们可能知道一战二战期间死伤惨重,但是你也许想不到,在安史之乱中,唐朝损失了几乎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了3600万人。
  (五)第三,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1、从人性的角度看:因为四位善良的天使
  1)第一位善良天使:移情
  A.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别人的感受,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
  B.移情的滥用可能会和公平相冲突。
  如果有人利用了这一点煽动情绪,反而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
  C.其次,移情的出现和我们代入情境的多少相关,并不是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会有同情心,可能会和我们的利益关系以及自身经历相关。
  D.仅仅指望移情拯救人类或许太过狭隘了。
  2)第二位善良天使:自制
  A.所谓的自制,就是人们认识到冲动行事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抑制。
  B.自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诱惑摆在眼前的时候。
  C.自制力的强弱更是因人而异,这个天使似乎也挺不靠谱的。
  3)第三位善良天使:道德感。
  A.存在一套神圣化的规则或者说戒律来约束人群的行为,不符合这些规则的就被称为不道德,是要受到群体里其他人的鄙视的。
  B.事实上道德就好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的"不欲"可能都不一样,但在社会中会存在一些最基本的"不欲",道德的存在正是用来处理这些基本问题的,只有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谈论更高等级的区分。
  4)第四位善良天使:理性。
  A.伏尔泰曾经说过"荒谬导致暴行"。
  B.理性的存在就是帮助我们认清荒谬,从而破除暴力的思想基础。
  2、理性和其他三位天使都是好朋友
  1)盲目的情感加上理性,相对更客观
  移情可能会把我们限制在小圈子里,理性却能让我们认识到关怀应该上升到怎样的高度。
  2)一味的自制可能会带来疲倦和反叛
  理性的存在能让人们认识到自制的必要性,即使在放松自制的情况下,也有不能突破的底线
  3)道德的存在相对主观,道德与理性的结合才能告诉我们究竟有哪些是真正的规范。
  3、和平主义者困境
  1)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联盟甚至国家而言,暴力还是和平都是一种博弈。
  2)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和小恶魔一直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争斗,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在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3)在这个模型下平克推导出五种历史的力量,它们是人类在和平主义者困境中的一种必然。
  4、历史层面看,暴力减少的五种历史力量。
  1)第一个历史力量:利维坦
  A.利维坦原本的意思是巨大的怪兽。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用利维坦来比作一个强大的国家。
  B.正是因为国家垄断了暴力的使用,化解了民间层出不穷的暴力行为。
  C.除此之外,国家和司法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公正的第三方,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暴力事件,规定相应的惩罚。
  2)第二个历史力量:文明商贸的发展。
  商业贸易虽然和暴力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两个国家的商贸交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和平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
  3)第三个历史力量:女性主义的兴起。
  国家和商贸的健全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而只有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资本思考平权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再那么推崇武力等跟男性相关的荣誉文化,暴力水平也就相应降低了。
  4)"同情+理性"这两点心理回报机制也是减少暴力的原因。
  A.同情,也就是移情的天使,在文明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B.在六大趋势中的人道主义趋势中,启蒙运动带来了一些结果,比如识字率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的扩张、流动性的增加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C.识字率、教育这些因素也带来了理性的提升,知识的增加让人们的思维走出固有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
  D.城市化、流动性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的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就好像踩在一部滚梯上不断攀升,人们认识到暴力循环的弊端,并能够真正地重新认识暴力、反思暴力。
  (六)本书总结
  (七)个人洞见
  1、乐观者推动世界发展
  当下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发生器,加之人越来越矫情,确实夸大了暴力;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审视人类自身的巨大进步。
  2、饱受争议是社会学的必然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动物,无论如何、从那个角度做出再合理的解释,都是无法验证的结论:这是社会学与科学天然的本质区别。
  3、移情与共情力是竞争力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替代掉重复性、机械性劳动,转而对机器无法替代的共情、领导力等工作带来机会和发展。
  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一)关于本书
  1、亮个相吧小宝贝!
  2、本书精髓
  从人的需求和人的价值实现这个角度,探讨人生能够达到的美好境界。
  3、本书简介
  当当:《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内容简介
  4、思维导图
  (二)前言
  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1)人本主义心理学
  这个学派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强调人的本性和正面价值,提出了要以最优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2)原先以"人的问题"或动物为研究对象
  在此之前,心理学集中研究的是人的问题行为或者动物,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心理变态者、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比如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
  3)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后,马斯洛的心理学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2、人性问题的复杂
  1)到目前为止,人类关于这个问题也依然没有清晰的回答,因为人性太复杂。
  2)人性善恶受多种因素影响
  人性是善是恶,是节制还是贪婪,是追求向上还是贪图安逸,没有人可以给出定论,人性会受到自然、社会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3)人有强烈的被尊重与认可的渴望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除了解决生存问题,对生活还有更高的要求,获得地位、名誉和来自他人的尊敬和认可,这一切都是对自身价值能够实现的一种渴望。
  本书主要内容
  (三)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马斯洛归需求层次理论
  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2、人的需求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1)一个需求满足后,另一个会迅速出现并且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下一个又会站出来,人类可能永远不会被彻底满足。
  2)这些需求似乎是有轻重缓急的,也就是说它们按照优势等级自动排列。
  3、第一个需求满足的是生理需求。
  1)生理需求就像吃喝拉撒睡,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这些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2)如果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那么他对食物的需求一定是最强烈的。这时候,生理需求可以主宰他的身体,整个意识都会被饥饿控制,丢掉所有其他需求,全部投入到寻找食物的活动中,这甚至能够引发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
  4、第二个需求:安全需求
  1)也就是对安全稳定、免受惊吓、井然有序的外部环境的需求。
  2)和挨饿的后果一样,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仅仅为了安全而活这个信念会取代一切。
  3)人类偏爱熟悉的、已知的事物的原因
  比如,我们喜欢一份稳定的工作、给自己买保险等等。还有那种想用某一宗教把人组成谐和整体的倾向,多少也是出于对安全的需求。
  5、第三层次:归属需求
  1)指的是友情、爱情、性亲密等情感需求。
  2)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人们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无助,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
  3)渴望集体感最形象的例子是士兵们。
  他们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会被推入到一种亲密的兄弟关系,结果他们整个一生都会保持紧密的关系。
  4)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家庭的分崩离析、代沟和城市化,都加剧了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6、第四层次:尊重需求。
  1)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稳固的高度评价,有一种自信或者希望别人认可的需求。
  2)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也会增强人的自信,使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力量的人。
  3)一旦这个需求不能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无能的感觉,会使人们丧失自信,进而觉得无依无靠。
  4)当一个人当之无愧地受到他人尊敬的时候,他的自尊就是最稳固的。
  7、最顶层需求:自我实现。
  1)自我实现的定义: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种倾向,使自己的潜力能够实现,使自己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成为所能成为的一切。
  2)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3)不同的人满足这一需求的方式差别较大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作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不会甘心。
  4)人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8、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特点
  1)需求的层次性:由低到高排列
  人从生理需求最终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由低到高排列的。人们不会因为获得了一种需求就感到满足了,而是逐渐获得升华和发展的。
  2)高级需求的独立性、降维打击
  一旦人们长期满足了高级需求,并获得了价值感,高级需求就会变得独立,不再依赖低级需求的满足,人们甚至会蔑视曾经使他们过上高级生活的对低级需求的满足。
  3)基本需求无法全部得到满足
  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全部基本需求都只是部分得到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憾。
  4)需求得到满足的量化比较
  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求,70%的安全需求,50%的归属需求,40%的自尊需求和10%的自我实现需求。
  9、需求例外情况
  1)因为确实爱而失去"爱的能力"
  有些人从出生的头几个月开始就缺乏关爱,在他成年后可能永远丧失了爱的需要,也就不会有爱的能力。
  2)生理需求的被低估
  一个从未体验过长期挨饿的人,很容易低估它对人的折磨,将食物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他可能为了高级需求而放弃最基本的需求。
  3)为了生存,放下自尊
  一个为了自尊而失去工作的人,在经历了6个月左右的贫困状态后,为了找回工作,不惜牺牲自尊。
  4)因早期满足而增强的一种挫折容忍力
  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一直得到满足,特别是在早年得到满足的人,似乎发展了一种容忍挫折的罕见力量,因为他们具有稳固健康的性格结构,他们是坚强的人,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对立观点能够泰然处之,他们能够抗拒公众舆论的压力,能够为坚持真理而付出巨大代价。正是那些给予了爱并且获得了充分的爱的人,为了理想或者高尚的信条,可以放弃一切。
  10、小结
  (四)自我实现的八个途径。
  1、忘我
  1)自我实现的时刻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就像小孩在玩一件玩具时的那种全神贯注、忘记一切的感觉。
  2)类似"心流"的体验
  马斯洛用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来描述它,也就是当你真正升华成人的时候体验的那种状态。
  3)天真无邪,最为宝贵
  忘记伪装、拘谨和世故,呈现出一种孩童般的纯洁无邪,达到忘我的状态。
  2、成长
  你的生活中充满了一系列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有前进与后退之分。
  自我实现的过程,
  就是把每一次选择都变成成长,
  而不是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畏缩。
  3、真实
  1)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呼唤
  人不是一块白板,每个人都有自我,我们应该倾听内心的呼唤,把自我显现出来,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教训或者权威的声音来塑造自我。
  2)恋爱中的例子
  A.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极力表现自己的优点嘛。
  B.自我实现者的恋爱表现正好相反,他们能够消除对对方所有的恐惧焦虑;在这种健康的恋爱关系中,他们能够越来越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并且是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比在其他人面前更加自由自在、不拘礼数。这种坦率,也包括让伴侣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陷和弱点。
  4、诚实
  1)勇敢、诚实的表达自我
  当你产生怀疑的时候,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
  2)自我反思是强大的进步力量
  在许多问题上反躬自问都意味着承担责任,而反躬自问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大步。
  5、勇气
  要有勇气,敢于与众不同,宁愿不受欢迎,也不能成为随波逐流的人。
  6、持续进步
  1)自我实现不是一种最终状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2)努力做好你想要做的事,往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3)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一流而不是二流的水平,竭尽你自己的所能实现这个目标。
  7、放弃防御心理
  帮助一个人认识到他自己,弄清这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对于他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正走向何处,以及他的使命是什么,这意味着对自己防御心理的识别,在识别后应该找到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8、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要发现自己不善于做什么,发现自己的潜能是什么,然后创造条件,让自己拥有更多高峰体验。
  (五)高峰体验是人性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1、高峰体验
  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极度的喜悦。
  2、人们在高峰体验中会丧失时空感,也就是达到忘我的境界。
  比如,一个艺术家进行狂热的创作时,周围的事物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当他清醒过来时,恍如隔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热恋中的人尤其如此。
  3、约拿情结
  1)指的是刻意躲开自己的最佳潜能,害怕仔细设想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可能性。
  2)产生根源:逃避责任的心态
  4、高峰体验比较短暂的原因
  5、小结
  (六)本书总结
  (七)个人洞见
  五、《人性中的善和恶》
  (一)关于本书
  1、亮个相吧小宝贝!
  2、本书精髓
  3、本书简介
  当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内容简介
  4、思维导图
  (二)前言
  1、按照作者的观点,"善"是指无私、利他、帮助别人,"恶"就是自私。
  2、英国社会学家道金斯写《自私的基因》:认为不单人类,甚至所有生物在本性是都是自私的,自私能够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这是让生物基因延续的生存策略,也是自然规律。
  3、非凡利他行为三个标准:
  第一是对象非亲非故,
  第二是需要承受巨大风险,
  第三是往往超出日常道德要求。
  4、本书的分析就是从这里入手,挖出了驱动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支撑了这些非凡利他行为。
  (三)驱动非凡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1、非凡利他行为研究
  1)完美对象:向陌生人捐献活体器官的好心人。他们愿意承受巨大风险,将活体器官捐给非亲非故的陌生患者,不收取任何报酬,有的甚至不会把名字告诉患者。他们达到了非凡利他主义的至高境界。
  2)利他主义者相比对照组对人类恐惧表情的识别能力,要远远强于对照组。
  3)利他主义动机的奥秘所在:杏仁体
  在看到恐惧表情时,利他主义者的大脑之中杏仁体明显活跃起来。
  2、杏仁体是你大脑里的一个部件
  1)位于前额皮层正下方,差不多是你眼睛正上方往里面走。它的形状像杏仁,直径只有一厘米多一点,作用却很重要,和你的内分泌、运动、记忆和行为都有关系,还会影响你对外部信息的识别和反应。
  2)杏仁体和人类对恐惧的认知直接相关。
  与恐惧相关的信息,会直接传输到这个地方,然后驱动你下意识做出反应。
  A.传统观点认为,这种反应主要是应激性的,提醒自己做好准备,应对危险。
  B.作者指出,这种反应也包括对他人所面临危险处境的理解和共情,迅速识别他人的恐惧表情,产生共情,然后做出决定,帮助他人。
  3、利他行为背后的原理
  1)大脑扫描证明,这群向陌生人活体捐献器官的利他主义者,他们的杏仁体相比对照组要大8%,而且功能更加活跃,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恐惧表情,然后产生感同身受的强烈共情,仿佛那不是陌生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然后,他们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帮助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哪怕承受风险。
  2)杏仁体驱动的共情。
  这群利他主义者说,虽然没有和患者面对面,但自己完全能体会那些苦苦等待器官的患者,心中是何感受。
  3)对捐肾者自己来说,捐肾不是一个决定,而是一个机会,能够帮助自己,缓解内心深处由于共情所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他说,如果我不捐,这个人就要死了。他觉得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
  4)因为对痛苦敏感,所以不让别人痛苦
  尽管他们的善行非常勇敢,承受了很大风险,但在生活中,他们并不是那种无所畏惧的人,他们敢于捐肾,却不敢玩跳伞。而且,他们对痛苦比常人更敏感。这也是杏仁体发达的结果。说到底,英雄成为英雄,不是因为无畏,而是因为他们更能体会痛苦。对痛苦体会越深,就越不愿意别人身处痛苦。
  4、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反面:冷血精神病患者
  1)冷血精神病是一种精神特质,它让人极端自私,内心冷漠、冷酷无情,难以产生悔恨或是罪恶感。很多连环杀手都有这一特质。
  2)作者没有去监狱里找杀手做试验,而是招募了一群青少年,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行为评定标准,已经具有了冷血特质,而且很多人已经在家人、朋友、同学面前,暴露了冷血和暴力行为倾向。
  3)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恐惧,因为自己从未害怕过。另有一组试验表明,冷血精神病人的杏仁体比正常人要小20%左右。
  5、神经学研究结论
  1)冷血精神病的关键成因在于杏仁体缺陷
  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家庭环境等等。杏仁体缺陷导致这群人不懂得恐惧,更加缺乏对他人恐惧处境的理解和共情。他们的种种恶行,都和这缺陷直接相关。
  2)利他主义者源自杏仁体对痛苦的敏感
  利他主义者的研究成果,英勇的非凡利他行为,并不是出于无所畏惧,而是来自大脑杏仁体对痛苦的敏锐感知,来自于对他人苦难的理解与共情。
  (四)人类如何在进化中形成利他天性?
  1、恐龙时代的犬齿龙进化出分泌乳汁的能力
  犬齿龙生活在大约2.5亿年前,这是一种卵生动物,长得像小仓鼠,它的幼崽个头微小、发育不全,即使破壳而出,也还需要母体提供温度和养分,否则就会夭折。在这种情况下,它进化出一种伟大的能力,那就是分泌乳汁,养育幼崽。于是,它也就成为了所有哺乳动物的始祖,包括人类在内。
  2、哺乳喂养带来爱、无私的奉献与关怀。
  从犬齿龙开始,哺乳动物的这种养育方式,使哺乳动物在心理、行为和社会属性方面,相对其他物种产生了巨大差异。母亲不仅要供养乳汁,而且要照顾幼崽,和幼崽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
  3、母爱是爱的最初起源
  它的最初,本来是一种有利于更好养育幼崽的进化策略。不过,随着生物不断进化,特别是部分生物形成社会,爱的对象和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
  4、母爱往前走一步会变成拟母行为
  1)会催生拟母亲行为,将爱的对象由自己的幼崽,扩大到其他个体身上。
  2)真正将拟母亲行为做到极致的是人类。
  一个宝宝生下来,从父母,到其他长辈和哥哥姐姐,再到医生、护士、月嫂、保姆、老师,其实大家都在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这些都是拟母亲行为。
  5、拟母亲行为再往前走一步会变成利他主义
  那些具有超凡利他特质的人,他们对他人身处痛苦的敏感和共情,其实就来自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对弱小婴儿的关注与共情。
  6、后叶催产素来指挥杏仁体进入活跃状态,产生感知和共情。
  它最早出现在犬齿龙的大脑中,是哺乳动物的特有物质。试验表明,即使是那些具有冷血倾向的受试者,在被喷射了后叶催产素之后,他们对婴儿面孔的好感也会增加,体现更加强烈的母性。与此同时,他们对他人恐惧表情的识别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7、恐惧时候变成婴儿的脸
  1)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
  你身处危险之中露出恐惧表情,和婴儿面孔高度相似;这样一来,如果有他人在场,就有可能迅速激发他的后叶催产素分泌,引起杏仁体的活跃,然后对你施以援手。你得救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2)人类的恐惧表情变成婴儿脸,是一种有利于及时传递信息、争取生存机会的进化策略。
  3)你的大脑对婴儿信息的处理,和对他人身处恐惧状态的理解与共情,其实是同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外来信息刺激后叶催产素分泌,指挥杏仁体进入活跃状态,然后采取行动,或是给予婴儿关怀照顾,或是给予其他人无私帮助,无视是否得到回报,甚至忽视代价和风险。
  8、即便大多数人做不到非凡利他主义者那样无私,只要杏仁体没出问题,这个链条也还是起作用的。来自远古起源和大脑深处的力量,足以驱动我们对他人保持一定的同理心,帮助他人,做出或大或小的无私善举。这也是你我身边,始终有无数人满怀同情、坚持行善的深层原因。
  (五)如何将这种利他天性更好激发出来?
  1、经济条件的改善,对于激发利他天性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1)一项关于美国50个州肾脏捐献情况的调查显示,经济条件比较好,生活比较优越的州,捐肾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这和很多人脑子里为富不仁的思维定式可能有点矛盾。
  2)分析起来也说的通
  经济条件较好,人们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比较强,后顾之忧会比较少,由于经济条件极度恶劣导致心理扭曲、对人性缺乏信心的情况,也会比较少。
  3)这说明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不仅能让你生活的更好,也能让你更善良。
  2、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激发利他天性
  这个看上去也不难理解,文化水平越高,知识传播越充分,对于利他主义的宣传和提倡也就越充分,有利于促使人心向善。
  3、阅读小说有利于共情能力的培养
  1)对虚拟作品的阅读,譬如说读小说,能够显著提高你的共情能力,进而改进你对他人苦难的关怀,让你变得更加善良,更加乐于助人。相比之下,阅读非虚拟的学术著作和纪实著作没有这个效果,看电视看电影也没这个效果。
  2)"代入感"是读小说培养共情的奥秘
  原来,只有小说这样的虚拟文字,足以让你对其中人物的遭遇和情感产生代入感。一项试验表明,读一个关于失恋者的悲伤故事,就足以让读者变得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相比小说,非虚拟作品过于写实,电影电视又过于具象,反倒会对你的代入和共情造成障碍。
  3)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读一些足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优秀小说,也能让人变得更有同理心。
  4、我们应该对人性充满信心。
  1)首先,人类的利他天性,是有心理学、大脑科学和生物学证据的。
  2)其次,统计数据显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的彼此伤害越来越少,而利他主义的善良行为越来越多。欧洲的凶杀案只有中世纪时的1/50,20年里,美国的人均捐赠额增长了两倍,参加无偿献血的美国人逐年增加,目前已经提供了全国用血量的100%。
  5、为什么会觉得身边的坏人坏事越来越多
  因为人类具有关注坏事的消极认知偏见,这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的煽风点火,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你能穿越这种偏见,对人性充满信心,也就能形成对有利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的利他行为。
  相比那些杀人放火的冷血罪犯,你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无私奉献的非凡利他主义者,关注他们的善行,关注他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以此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天性。
  (六)本书总结
  (七)个人洞见
  1、做个好人
  做一个好人、有爱心和感恩的人,无论自己还是别人都会从中受益。
  2、神经学的快速发展令人惊叹
  在以往的人性善恶问题,都是从社会学分析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是一种靠逻辑和事实分析得出的自己的结论。
  但是,随着神经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进化论基础之上,人的很多行为得到了科学严谨的实验证明,这正是令人感到惊讶的。
  3、未来是否不公平进一步加剧?
  基因技术和神经学的发展,"反向打造和定制人类"这种情况成为现实;而且,已经有些不顾伦理道德的"科学家"开展相关实验。
  这是不是人类有一个"潘多拉魔盒"的打开,不得而知。
  4、对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强大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至少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大的社会:还是说会奖励积极奋斗与拼搏者;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网站目录投稿: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