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仍然要谈谈原生家庭的问题,虽然我不是原生家庭决定论者。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微不足道。作为一个孩子,原本是如此的脆弱,可是这世界就是如此的不公,有的人爹娘心疼,而有的人却生下来即遭人嫌弃,只因为你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女孩。 《欢乐颂》的樊胜美、《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都有共同的特征: 索求无度、重男轻女而强势的母亲, 逃避、退缩、无话语权的父亲, 无能的、被宠溺坏了的兄弟。 樊胜美托同学关系帮哥哥找了一份工作,他却因为任性和情绪与同事打架,赔了钱又被收监。她世故、圆滑,谙熟人际,是典型的"办公室油子",这个角色在一开始不免被人一开始看得"无感",但随着故事进展,会发现,她会越来越让人胸口生疼——她如此的"人设",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啊!是为了填补父母兄弟的"无底洞"! 房似锦,原来的名字叫房四井,"家里的第四口井",是家里的老四,出生后就不受待见。她出生于偏远乡村,母亲极度重男轻女,也极度索取,极度自私,一味地只知道让她挣钱供养家里、给弟弟买房;还在襁褓中的她差点被母亲抛弃死在深井中,后来被爷爷捡回养大。这又是怎样悲惨的童年! 苏明玉同样好不到哪去,打小因为自己是女孩,家境不好,上有两个哥哥,一直不受待见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家里举全家之力甚至卖房供养大哥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给二哥买分上大学找关系找好工作,而自己呢,因为哥哥上学,房间被母亲卖了,自己只能住客厅; 上了尖子班母亲却不给上,不给上自己想要的清华只给上师范,母亲说你是一个女孩以后要嫁人的,我老了指望哥哥养老不指望你……作为女孩的苏明玉,心里又岂止是在滴血! 她们自己呢?是无力的、极度缺爱的、渴求认可的、一味讨好的、自我破碎的、低自尊、低价值的。 而她们偏偏却有出息,是家里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这似乎又归于另一个逻辑: 你被欺负,被承担,只是因为你太优秀?! 小文是个海归,出生于南方小镇,漂亮聪慧,有着南方人的聪明,也有着北方人的义气,自小学习优异,人见人爱。 但是光鲜的外表有多华丽,内心的自己就有多破碎。 她的父亲是南方人,母亲是北方人,都来自有着共同的重男轻女基因的农村,很不容易打拼在城里立足。但他们骨子里的传统和重男轻女却根深蒂固。 小文出生时,父亲见她是女孩,扭头就走。打记事起,她就没见父亲对自己笑过,每次都是恶狠狠地看她,"他似乎要把我吃掉,无法靠近他……可是我心里多么渴望有一个爱我疼我的爸爸啊。"她在我面前哭得心都碎了。 母亲在家没有地位,总是看父亲的眼色,也嫌弃她没生下儿子。 小文发愤努力,成绩一直很优秀,只为了多读书能离开那个伤她太深太重的家。 她说,我走了,再也回不去了,我再也不想回去了,我想要离得越远越好! 大学开始,她省吃俭用,半工半读,为父母寄去了积攒下来的1万多元,只为了换取父母的一句赞扬"我闺女就是能!" 她靠自己的优异,考了公费出国留学。 如果我们顺着一个人成长的轨迹去看,就会发现,每一个离家太远的孩子,都有一颗被伤透了的心。小文何尝不是呢? 02:
伤痛的强迫性重复如此可怕,甚至于吞没了自己,而变得无处可逃。 遭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多会造成自卑、逃避、逃离、创伤、痛苦、失落甚至自罪感。 有一种观点认为,成年后,需要与原生家庭父母和解,但很多情况下,与原生家庭和解只是伪命题,我们需要的是与自己和解,需要调整我们自己对原生家庭父母的看法。 而痛苦源于期待和侥幸心理。在她们看来,也许父母迟早会接纳我的,他们年事渐高,他们的秉性会改的,他们会欢迎我回家的,但最终却发现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他们会侥幸地觉得,随着时间流逝,父母会不一样,会变得不一样,会有更多的温暖和对自己的温情脉脉,但实际上你可能会发现,其实他们可能仍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期待而归,到失望而去,再期待而归,再伤心离开,一次一次的强迫性重复。 对一些创伤的无法复原的关系应该放弃这种期待,和父母和解根本不可能。有一些父母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辛苦供养了子女,就该是子女回报了。 小文留学后,仍然选择了回国,呆在北方的城市。她说,我不能不管我的父母,只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她内心里永远有着一颗希望得到认可的永远在滴血的心。 但是,这样的努力似乎又是徒劳的。父母仍旧那样的索取,依旧那样的嫌弃她是个女儿。 她在幻想着,是不是有一天父母会好好对我,我足够"好",他们就会对我"好",因而总想着多回老家看看,陪陪年迈的父母。但是,每次靠近,呆不过三天,她就会本能地想要逃避,无法继续相处下去。 在父母那里,她永远不能做自己,她只是被用来唾弃的灵魂。 她总是在想,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错了吗?她不知道,她的内心无法逃开一个模式,那就是她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但这样的愿望一直无法得到。而这个火种一旦种下,却开始"燎原",吞噬了自己,一直陷入"渴求认可——不能得到——再渴求——不能满足"这样的怪圈中。 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受伤的孩子"似乎把自己出卖给了父母"而没有了自己,"取悦自己的父亲就像是一场永远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苏珊《原生家庭》) 03:
面对无法和解的关系,搁置比远离更好。 前半生如此支离破碎,后半生还要继续吗?如何华丽转身?这显然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成年后,我们总得得到父母的爱,而影响我们的每一天,不能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与工作,是因为我们有一种需要,我们需要用"爱"来喂饱来自内在的匮乏,渴望用"爱"来消减内在的焦虑。 由于我们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父母跟前,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这种被动感,让我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因而敏感、在意。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未得到较好的心理上的弥补和成长,它的影响将会很久远。 对很多人来说,成年或未成年,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如何面对无法选择的出生: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充满欢乐,充满爱和理解、包容,但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可是,你就生在这样的家庭。面对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你可能深深地感到人生之多艰。你可能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出生在这样的父母跟前?所以你想要逃避,无法与他们共处。 有的母亲"好像一心一意地想使自己年轻的女儿感到无能,她通过一连串自相矛盾的双面信息来这么做。一方面,她督促女儿拔尖儿,而另一方面又告诉她是多么的差"(苏珊《中毒的父母》),这样的类似PUA的打击下,女儿无处遁形,遍体鳞伤。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曾提出"有毒父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前几年,国内也曾有过"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如果无法和解,那就暂时搁置。远离也是一种策略,但终究要面对。随着时间流逝,如果心理上仍然无法面对,远离也终究是一道伤。 人生只有经过多次的人格整合,才能成为最终的那个自己。所以或面对或搁置,它终究可以让你如一面破碎的镜子,任由岁月慢慢拼接起一个完整的自己。 04:
放弃幻想,重获新生,真正的有尊严的人生才会到来。 一个在成长成熟的标志是,不再对世事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面对困难,不再"退行"到幼年。不再低自尊,不再渴求他人认可。 一个低自尊的孩子,无法拥有自信的人生,无法整合自己。 小白年幼时父母离异,一直由妈妈养大,却一直被打击,也被同学一路嘲笑。她的心理重建之路同样很艰辛。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她无法拥有良好的自尊和健康的自恋,而现在她逐渐独立年长,却发现面对人际关系时,显得特别焦虑而不安。 你已经成年了,你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了,一切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萨提亚说人有三度出生。 第一度出生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激活了生命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力的呈现形式; 第二度出生是我们的身体从母亲的子宫里产出,出生后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者; 第三度出生指的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是的,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在于成为那个你想要的自己,你能主宰的自己,你能决定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作者简介: 刘月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6757人 入驻年限 6.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