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者中秋节与九旬老娘及七旬大哥合影于江汉平原老家 我在青少年时代,读过一些成语故事。我家祖宗十八代都是农民,家父在20世代30年代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兵荒马乱而辍学务农。1950年以后,父亲凭着几年私塾的底子,能写会算,一直在生产队当会计兼仓库保管员,是一位很少下地干农活的农民。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后,父亲才解甲归田,他于1998年去世。 我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我大哥是老大,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他念书念到1966年高中毕业,属于"老三届"。那年代,全国上下搞运动,大哥随着运动跑到北京运动了一趟,后来回到大队医务室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我小时候的课外书籍,几乎都是大哥提供的。记得家里有一本发黄的大开本的线装油印册子,没有封面封底,册子上印着一个个成语故事。这个油印册子应该就是我的文学启蒙读物。 大哥于1974年考入湖北省的一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荆州市一家大型医院工作。大哥进城后,他留下了一些医学书籍在老家。在20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的我,曾想自学中医当医生,读了大哥留下来的许多医学书,至今我还背得几句汤头歌诀,知晓中医的"望、闻、问、切"概念。 虽然我没有成为医生,但我却与医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前妻是护士,多位前女友也是护士,还有一位前女友是医生。不是那种仅仅见过几面,泛泛之交的前女友,而是有过亲密接触,进入谈婚论嫁阶段,后来不了了之的前女友。尤其是在2000年初,我应聘进入武汉某报工作,就开始当健康版面的责任编辑,一直到现在。所以说,我与医疗颇有缘分。 如果说大哥留下的医学书籍,使我受益终生,改变我命运的,应该非成语故事油印大册子莫属。 我自学了一段时间的医学后,理智告诉我,悬壶济世这条路我行不通。因为学了理论,没有病人让我实习诊治。我大哥升为主任医师后,经常带实习生,但都是医学院毕业的实习生。我报考医学,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我英语忘得一干二净,数理化一塌糊涂。后来,我转向自学文学,文学实习很简单,写故事写文章即可。就这样,我自学文学,参加自学考试,首先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大专毕业证书,后来又混了个本科毕业证书,终于在2000年当上报社编辑,在武汉安居乐业。这一切,得力于那本无头无尾的成语故事油印大册子。 中国成语博大精深,如果按时间顺序把一个个成语故事编辑成书,定是又一部妙趣横生的"史记"。随着时过境迁,有些成语使用起来,已经不是故事的本意,甚至南辕北辙。有的成语,我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有时候擅自造句运用,惹人笑话。 成语朝秦暮楚的典故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另一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宋朝有一个人在家里养了一大批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量减少,非常生气。狙公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猴子们听了,以为食量增加了,都很高兴,不再闹了。 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人反复无常。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朝秦暮楚与朝三暮四,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一对同义词,比喻人反复无常。几十年来,我一直这样理解和运用。近来,再读庄子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我忽然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原来数十年来,我一直猴子般的活着。其实,世上一切纷争都是徒劳无功,争来争去,都是表象,认清了本质,便心平气和。 我一直活得有点儿自卑,因为无所成就。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仁人志士学贯中西,我却一门外语都不精通?他们学习的动力是什么?除了扬名立万,就是为国为民,最终快乐幸福。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快乐地活着就行。虽然我们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我是门外汉,无能为力,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即可。学问再深的实质,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尽量活得快乐就好。所以,近读朝三暮四,我不再焦虑。 我买不起豪车,开不起游艇,架不起私人飞机,那又怎样?统统不屑一顾,反正此生衣食不愁,无求于任何人。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我无儿无女,更不值一提。有子女的,可能晚年活得好看些,有人嘘寒问暖;无子女的,没有指望,只能硬挺,能挺多久算多久,大不了一死,迟死早死,都得一死;好死歹死,一样见阎王。 因此,我现在不再焦虑。偶尔因某事着急,脑子就会诘问自己,着什么急呢?人生不过如此,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