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主要叙述了一位中年男子与一名未成年少女畸形的恋爱所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故事。本文从悲剧人物本身出发,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导致洛丽塔悲惨结局的原因,透析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意义,希望唤醒大众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关注。 一、洛丽塔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954年,《洛丽塔》在美国完稿,可是由于小说包含色情、伦理等方面问题,先后4次遭到美国出版社的拒绝,直至1955年9月,《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作品自出版以来饱受争议,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们从小说伦理道德、叙述手法、人物的形象、虚拟与现实的特性,以及小说中人物悲剧的解析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不断给人带来思考。 亨伯特、洛丽塔均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要悲剧人物。亨伯特由于青少年时期一段以初恋情人生病去世的悲剧而告终的爱情,从此形成了疯狂迷恋13、14岁少女的变态心理。洛丽塔则由于父亲的早逝、母亲的冷漠,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原因,让亨伯特有机可图,从而导致了洛丽塔的悲剧。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悲剧都有迹可循,而悲剧则再生悲剧,令人不断叹息。 二、女主人公以悲剧结局的原因分析 洛丽塔是一个有着孩童般天真与可爱的年轻的女孩。她活泼开朗,热爱自由,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渴望,最后,这个如花朵般绽放的女孩却俨然已然枯萎,亨伯特所看到的是她"一脸饱经蹂躏的神色",是她"才十七岁已经憔悴不堪"的形象。而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却是必然,其家庭、社会教育以及他人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一)家庭背景分析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性格决定命运"。而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多半与他的生长环境相关,其中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极为重要。小说中女主人公洛丽塔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幼年时父爱的缺失,导致了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于父亲的角色也仅能依靠她自己的幻想来填充,因此,中年男子的形象极为吸引她。在亨伯特的精心照顾下,洛丽塔愿意和他接触,也许她认为找到了父亲的替代品,也许亨伯特给了洛丽塔她所期待的安全感。结果,在她无法判断正误的年龄里,为了得到像亨伯特一样的父亲的爱,洛丽塔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洛丽塔母亲黑兹"自私、忽忧忽喜"的性格也并未给洛丽塔带来应有的爱。她曾说洛丽塔,"她十二岁了,成了一个十足的讨厌货。"黑兹表达出来的不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反而是一种厌恶。她极少对洛丽塔的关心,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厌恶,也导致了黑兹与洛丽塔之间糟糕的母女关系,她们经常争吵,母亲的形象在洛丽塔眼中是虚伪与自私。 洛丽塔生长于一个极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也因此受到了忽略,这也奠定了她悲剧命运的基调。 (二)社会背景分析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美国教育处于改革时期,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个人经历活动,而许多教育理论都是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使用的,因此学校可能会忽视学生素質的培养。洛丽塔所参加的夏令营虽标榜着能给学生带来个性化发展,但教育机制却存在着很多漏洞。洛丽塔可以很轻松地脱离老师的管制,甚至每天都会去偏远的岛屿与营地女主人的13岁儿子做爱。而之后她所进入的学校秉承的理念则是学生了解多少知识不重要,主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们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洛丽塔感兴趣的只是戏剧和约会。"这对洛丽塔自身的成长没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时美国经济非常繁荣,电视成为主流媒体,人们更容易接受由电视传达出来的信息,部分媒体可能夸大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结果,部分不理智的人就会刻意去追求远超过他们经济接受范围的一些奢侈品和消费品。"在这种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追求物质享受,享受着及时的愉悦。"此外,当时社会上老少配的现象也极为频繁,随处可见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旁边跟着年轻漂亮的情人。 在这种错误的学校教育理念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洛丽塔自然不会意识到自己与亨伯特的行为是有悖伦理道德的,这无疑是造成她悲剧的另一大主要原因。 (三)其他人的因素分析 奎尔蒂和亨伯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洛丽塔。前者给了洛丽塔生活的希望,却让她以失望告终。而后者无疑是导致洛丽塔悲剧的主要人物。 年幼丧母,缺少父亲的教育与指导,年仅13岁的亨伯特对性事充满好奇,却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一场被打扰的性事,紧随其后的是初恋情人的死亡,这给亨伯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开始病态地迷恋9至14岁的少女。因此,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时,亨伯特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他开始不断接近洛丽塔,对她进行诱导。他很高兴与洛丽塔亲吻,以及做更离谱的事情,甚至还对她说 "正常的女孩通常非常渴望取悦她的父亲。"亨伯特甚至限制了洛丽塔的自由,他阻止洛丽塔与其他男人交流。在无法容忍亨伯特的控制之后,洛丽塔企图逃跑,脱离了亨伯特的掌控。可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洛丽塔的悲剧。 三、对现今社会的教育启示 小说中女主人公洛丽塔成长于一个畸形的家庭环境,父亲的早逝与母亲的自私在她成长道路上性格的形成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青少年的叛逆与犯罪也是如此,大多是由于畸形的家庭关系,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缺乏安全感或者关注度,可能就会以错误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洛丽塔的悲惨结局,正是一个反面案例,这提醒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应该尽可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同时时刻关注着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小说中所描述的20世纪社会背景下,老少配的现象层出不穷,而洛丽塔所就读的学校也倡导女性要扮美,要学会迎合男性。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对洛丽塔的性格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的风气以及学校所引导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国家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关注着学校教育。学校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洛丽塔》这本小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亨伯特的个人病例本,亨伯特的变态心理究其原因是其初恋情人意外去世所致的"创伤"。由此案例,我们可以简单推断出,一个罪犯的犯罪往往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他所遭遇的不可忽视或是不可治愈的人生经历。因此,如何才能减少罪犯犯罪的可能性?重视一个人性格的培养,以及在他遭遇事故时给予他安慰与鼓励,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方法。 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洛丽塔父亲的早逝、母亲的自私、未接受良好的社会教育,以及亨伯特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创伤,均奠定了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剧色彩。 因此,在看待问题时,不能以偏概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样,悲剧也可以从多个环节进行规避。那么如何避免,或者说,如何减少悲剧呢? 这就需要从悲剧本身以及造成悲剧的原因两方面进行考虑。 此外,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均尤为重要,父母、老师、国家都应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共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是朝气蓬勃的花骨朵儿,不应任其枯萎凋零。